从生活里来,往时代中去

发布时间: 2025-04-08 点击数量: 作者:石一枫 来源:人民日报

写小说的都知道要有人物,然而难也难在对人物的捕捉和塑造。有时理念已经成形,并且感到是有那么点儿新意的,但不能用一个鲜活的形象表现出来,于是理念飘浮在空中,总也落不了地。还有时眼前倒是有那么一两个嬉笑怒骂、绘声绘色的人物了,但写出来却总觉得不够,甚至怀疑为什么要写他们,于是人物本身也失去了魅力和说服力。我在2024年的创作和思考,当然还是围绕着人物进行的。我想这也是小说永恒的课题。

有的时候好的文学人物,还真是从生活里“捡”来的,比如我的小说《逍遥仙儿》中的北京拆迁户王大莲、海淀高知妈妈苏雅纹,这些形象就是我在商场里看到那些送孩子上课的家长时,突然就有了写作的感觉。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大城市里,不管是本土居民还是高素质的外来人口,不少人已经摆脱了经济上的困窘,生活富裕起来。在经济上,他们过得很自足,但在诸如孩子教育等问题上,不少人又陷入新的困惑。这种新困惑的产生,有着社会与文化双重的因素,而这正是一个小说家可以深挖的领域。

同样的例子还有伴随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出现了以前没有过的“网络一代”。并且回头看去,中国的互联网社会已经成形二三十年了,那么网络一代也有了他们的后代。我在2024年完稿的长篇小说《一日顶流》,写的就是一对这样的北京父子。父亲是论坛时代的老网民,儿子是直播时代的新网民,网络已经塑造了他们的生活,虚拟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但他们却在这时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有类似困惑的人物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而我想,他们也能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殊性。新人物之所以新,还在于他们存在于日常生活,同时反映了时代的新变化。

虽然今天对于文艺作品的衡量标准多种多样,可能有学术的、市场的、长期的、短期的,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老百姓是否真心喜爱。拿小说为例,北京的前辈作家给读者留下了骆驼祥子、那五、张大民这些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我能不能在这条人物的画廊里再增添一个或者几个新形象?我想这是对北京作家最大的挑战,如果能做到,也是一个北京作家的殊荣。为了实现前面所说的创作目标,我能做的除了笔不停,同时还有眼不停,脚不停,心不停。我是写北京的北京人,写过二环路里的胡同,写过长安街边的部队大院,写过脱胎于工厂宿舍的麦子店,写过新老北京人交融杂居的中关村,现在正在创作原来是农村、后来迅速融入新城区的回龙观和天通苑。为了写出这些地方独特的居民生态和气息风貌,我尽力像一滴水融入海洋那样融入我所熟悉但还应该更熟悉的北京,相信能够写出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北京,也是独特的今日之北京。

希望在2025年,我能够与更多有意思、有意味的人物在文学中相遇,而通过这些人物,我愿意和读者一起认识我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