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岩书香七百春

发布时间: 2020-10-12 点击数量: 作者:宁志奇 来源:

明末清初,绵竹县衙挂出了“忠臣孝子纲常地,大将真儒父母邦的楹联。其中“大将”指南宋“中兴贤相”抗金名将张浚,“真儒”即南轩张栻。张栻的道德文章如光风霁月千秋朗照,700年以来一直在湖南的岳麓书院,绵竹的南轩故里文脉不断,薪火相传。

一、前世今生

近百年来,国内上百座的书院丧失殆尽,现存可考的只有湖南岳麓书院和四川绵竹紫岩书院,两院遥相呼应。而作为古代书院与现代中学融为一体,保留书院遗址又焕发勃勃生机的,只有紫岩书院一处。

书院是汉族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是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其中就有绵竹先儒张栻)。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世祖首次下令广设书院,后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并将书院等视为官学,书院山长也定为学官,是书院官学化的开始。元代创建书院296所,加上修复唐宋旧院,总数达到408所。绵竹“紫岩书院”即建于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

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该年将二十年前的绵竹“月波书院”又重新复名为“紫岩书院”。复名“紫岩书院”,是出于尊重历史,尊重先贤的目的。早在元朝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为了追念张浚这位勤政爱民的丞相和抗金名将,元光禄大夫行四川省平章政事赵世延捐薪,命绵竹县尹任某,在城北二十里紫云岩(即今九龙山跑马岭中段)其出生地遗址改建书院。紫云岩碧峦翠嶂,环境幽邃,书院竣工后,由赵世延申请,朝廷下诏赐名“紫岩书院”。“紫岩”二字有两重含意:一为追念张浚,他是绵竹人,自号紫岩;二为张浚出生地紫岩山。汉书地理志载,“绵水出紫岩山”。延祐五年(1318年),元名相张养浩《敕赐成都紫岩书院记》载,“紫岩书院”制度精详,规模宏敞,皆蜀所未有”,堪称四川第一书院。

岁月流逝,世事沧桑,88年后的明永乐初(公元1404年),侍郎黄某奉命将紫岩书院迁于县城东一里,即汉严君平所穿月波井侧,南宋承相张浚读书地(今绵竹中学初中部)。仍名紫岩书院。可惜明初所建紫岩书院,至明末毁于张献忠之乱。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县知事尹渐逵捐薪重修于县署侧(即原瑞祥街小学址),名依旧。时有讲堂三间,宿舍十五间,皆草房。门有匾名曰“紫岩书院”。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知县安洪德改建院门直通文庙,易名“景宣”,更名景宣书院(景仰南轩先生之意)。更名理由,南轩先生为一代学者、宗师,在教书育人这方面比其父张浚更胜一筹,早在宋理宗时就被享祀孔庙,谥号“宣”。故,后世又称南轩先生为“张宣公”,父子俩被誉为大将真儒,彪炳史册。但到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书院又迁于县城东里,即据传为汉严君平所穿月波井侧,县人因书院内有月波古井之故,又更名“月波书院”。此次更名,后人评价为轻率、荒唐。直至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才又复名为“紫岩书院”。此后到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绵竹知县庄裕筠与书院山长杨聪一道共同努力,将“紫岩书院”培修一新。

紫岩书院停办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原因是科举停学堂兴。回顾整个清朝一代,由绵竹书院送入中试得拔贡共二十四人,乡试中举人七十四人,殿试中进士者七人。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绵竹知县聘请刚从日本归来的留学生李开绵在原紫岩书院旧址开办“县立师范学堂”(革命烈士王干青就学于县立师范学堂)。一年后知县田明理将县师范学堂改办为绵竹初级中学堂(川西北第一所中学),聘县举人黄尚毅为校长。辛亥革命后到停办绵竹县所办各类学堂,改称学堂为学校。绵竹县立初级中学堂之名也改为绵竹县立初级中学校。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首任校长黄尚毅,到民国二年(1914年)黄调任省视学,继任校长是前清秀才曹树德。

1949年12月25日绵竹解放以后,四川省教育厅命名该校为“四川省绵竹中学”,正式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8年“5•12”特大地震,绵竹中学遭到一定破坏,经过各方反复研究,决定原紫岩书院校址改作现绵竹中学初中部。

二、风流接踵

“从来绵竹多贤者,唯是杨雄识壮夫。”绵竹乡贤张浚为宰相典范。宋理宗时,已将张浚列为宋朝昭勋阁二十四人之一,图功臣神像于昭勋阁。张浚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三军统帅,同时又是一位才华洋溢的学者。据《宋史·张浚传》,张浚对于《周易》钻研精深,著有《易解》及《杂说》十卷,对《书》、《诗》、《礼》、《春秋》都有注解,计十卷,奏议二十卷(现多亡佚)。著有《中兴备览》。《全宋词》录其词一首。诗作有《朝阳岩》《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赠罗赤脚》、《登道观》、《赞喻弥陀掩遗骸》、《诗一首》、《李伯纪丞相挽诗二首》。书法造诣亦深,有《谈笑措置帖》,现藏故宫博物馆。又有《远唇帖》等传世。近人辑有《张魏公集》。朱熹赞张浚:“忠贯日月,孝通神明,盛德源于生,奥学妙于心通。勋存王室,泽被生民,威镇四夷,名垂永世。”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评价张浚为“再世诸葛亮”,并赞:“三圣无多学,千年仅一翁。浚身兼文武全才,心传圣贤之绝学,出将入相,捐躯许国,忠义勋名,中兴第一。”民族英雄文天祥评价:“卓哉魏公,相国惟忠,名标青史,垂裕无穷。”南宋淳熙年间,绵竹建进德堂,祭祀张浚。南宋后期,朝廷在汉中建“张浚祠”以纪念张浚。及至现代,绵竹在张浚父亲张咸墓所在地的柏林公园建有张浚张栻纪念馆,永作纪念。绵竹中学建有张浚塑像和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碑,德阳峨眉山北路滨河公园名人园为张浚、张栻父子建单体雕塑。

杨聪。杨聪精通经史,博览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书籍,从祖上起就一直注重研习经学。其弟杨锐擅长诗文、书法,特别是经学。同治十三年,杨锐到成都参加院试,四川学政张之洞批阅试卷,认为他是蜀中奇才。叹道:“锐弟兄乃蜀中今日之轼、辙,之洞不虚此行。”可见杨聪、杨锐弟兄才华卓越。而杨聪和其弟杨锐都曾在这“紫岩书院”读过书、执过教。

杨聪任紫岩书院山长期间,为勉励学子,曾撰写几副非常经典的楹联,其中一副是原张魏公祭祀堂联:“当年南渡何人,扼此老终身,范富齐勋,坐看淮甸烟尘,汴宫禾黍;今日北冥多事,请先生复起,安得率刘吴诸将,一赋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上联质问当年是谁把北方拱手让给敌人,自己仓皇逃往江南,以求偏安?联语以一腔愤恨领起全篇,批评赵构对主战派横加罪名。“扼此老终身”,即指扼杀张浚的抗金热情,使江淮遭敌蹂躏,皇城被毁。范富,分指以天下为己任、拒西夏保边境的宋代名臣范仲淹与曾两度出使契丹、力拒契丹割地要求后任宰相的北宋又一名臣富弼。汴宫,北宋都城开封。禾黍出自《诗序》:“《黍离》,闵(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末两句为一组对句,冠以“坐看”二字,将张浚当年欲战不能、报国无门的悲痛心情表露无遗。下联奇峰突起,以南宋那段耻辱的历史联系现实落笔。“今日北冥多事”,北冥,北海,借指北京。多事,指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杀害“六君子”及对外屈膝求和等事。在这国家危亡之际,作者希望有张浚一样的将才贤臣重整乾坤。先生,称张浚,亦代称忠臣良将。刘吴,指当年被张浚重用的有功人员刘光世和吴玠。结尾用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句意,作者想像中对将士出征雄劲威武形象的描绘,与上联描摹的敌寇肆虐、城郭毁圮的凄惨场景形成强烈对比。诚为佳联,可垂后世。

右大门联:“此院经五百年,自延祐而还,弦诵由来方鹿洞;有池周六十丈,是宇文故址,津梁何必数鹅湖。”是说书院六百多年来规模和影响之大,完全可与驰名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媲美。中大门联是:“自严君平卜宅以来,古井犹存,想当年道德幽思,易传一篇,直使紫岩为嗣响;昔张丞相读书于此,高山不远,愿多士风流接踵,长城万里,莫将青史让前贤。”它以历史的眼光,博大的胸怀以点带面地概括了这所书院的特有景物和丰富的文化內涵。

黄尚毅。字仲生(1869-1938年),世居绵竹东河坝街。父象中,清光绪岁贡。养子三,尚毅是次子。少年时候家里贫困,专心苦读于其父所建立北河坝厉坛的覆露亭。1882年杨聪任绵竹紫岩书院山长时尚毅受读,学业大有长进。1894年乡试中举,考授中书科中书,1898年尚毅入京应礼部考试,住杨锐寓所,并在杨锐北京观善堂创办的蜀学堂肄业。戊戌政变杨锐遇害,黄尚毅收藏光绪赐杨锐手诏于衣领,同其子庆昶扶柩回乡,深得朝野称誉。

1903年黄尚毅考入京师大学堂,其间深受山东棠邑武训行乞兴学与杨锐事迹的感动,立志以教育为毕生事业,并于1907年毕业回县,受知县田明理聘,任高等小学校长,并利用紫岩书院旧址创立川西北第一所中学——绵竹中学校。民国八年(1919年),川省军阀割据,政令混乱,学校中止,黄尚毅被省垣聘为川东省视学,1925年委任重庆四川省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其间,黄尚毅多方奔走,要求恢复绵竹中学校,终于1927年得到批准并委作校长。任校长期间。黄尚毅扩大校址,增建校舍,修旭初楼、升阳楼、止止亭、湖桥,又选聘教员,增加设备,1929年在升阳楼上开创图书馆,并自捐薪俸作国文奖金。

1932年黄尚毅在绵竹县文庙开创在全省唯一县办“中国文学院”。正科班共有正科生六十余人,(正科班由高中文化程度中录取)学习三年,于1935毕业。学习内容大多为经学,诸子百家、史学诗词之类。类似于现在的大学中文系。后因1935年川政统一调整,文学院停办。绵竹百岁儒医《槐轩学》传承人,周元邠先生即为该文学院正科班毕业。

黄尚毅遗著有《文庙通考补遗》《坦翁集》《己已集》等。除致力于教育事业,还可称述的是纂修县志,今天能看到的民国八年问世的《绵竹县志》,有黄尚毅之功。

黄尚毅还工于书法,成都刘豫波先生称赞他道“字学涪翁龙蛇笔,此犹君家数典之余事。”近代《续益州名人书画录》中,列入书法名家的就有黄尚毅。

三、遗存寻踪

紫岩书院作为书院建筑,具有典雅古朴的书院文化特色。虽历经战火几经兴废,仍保留了塔、井、亭等古迹。1985年6月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绵竹县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尚存的书院古建筑群体包括:古塔、古井、古亭、古桥、长廊、古碑。

“月波井”。院内有传说为西汉武帝时著名哲学家严君平所凿的月波古井一口。每当朝霞霁月,井中水波荡漾掩映,因此得名。传说这口井与绵竹武都山的升仙井相通,严君平在这里隐居修道,每天早晨从升仙井土遁至成都,在君平街上卖卜,日得百钱至黄昏而归。

“止止亭”。长方、四方、六角形三重屋檐相结合的“止止亭”建于明代,旨在纪念辞官归隐办学的止止先生;为北宋嘉祐年间进士宇文之邵所建,宇文之邵曾在文州曲水县做知县,与张浚、杨绘并称为绵竹宋代三贤,四十岁时辞官回到绵竹隐居治学,由于他自号止止,归隐时所筑的亭就叫“止止亭”。原亭已不知所在地,今天看到的“止止亭”是后人为纪念他于民国年间重建的。亭名为绵竹文化名人张昌文先生所书。池湖约广5400平方米,湖桥是连结止止亭前后池水的古桥。是南宋绍定四年(1231)绵竹知县宇文西叔峒所建,目的是尊崇张浚、张栻父子。原址不在紫岩书院内,为后人移建“止止亭”时移建于此。每到夏日,绿荷碧水倒映古亭,清丽典雅,令人留连。

回澜塔。元朝始建,原名文峰塔,又名同庆阁,毁于明朝末年,现存的是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所建,高27米,墙厚约1米,共13层。据碑文记载,同治四年,因马尾河洪水泛滥,波涛汹涌,于是将塔名更改为回澜塔。

绵竹中学首任校长黄尚毅先生曾有一诗曰:

五桂春芳蕊榜开,紫岩教泽广滋培。

南轩岳麓承先志;西蜀湖桥启后来。

笔者陪同巴蜀鬼才魏明伦先生游览绵竹,魏明伦先生曾言:在绵竹宽阔的回澜大道上,留给他印像最深的不是整齐而又巍峨的现代化高楼大厦,而是绵竹中学校内那刺向蓝天的回澜塔及其飞过檐翘角,以及凝重典雅的止止亭古建筑的倩影。这些建筑物历经沧桑,躲过文革的浩劫而得以幸存下来,虽然千疮百孔,陈旧不堪,但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