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书院兴废录

发布时间: 2020-10-12 点击数量: 作者:赖安海 来源:

世之学者,莫不由教入。顾教之于塾,与教之于城异。教之于塾,则人自为师,耳目不广;教之于城,则人共为师,见闻日开。古人推党庠州序之遗意,合一邑秀民而纳之。书院者,良有由也!顾地必爽垲,堂必宏敞;师必名宿,脯必丰厚;诸生膏火必以时均给;官师考课,必以时奖赏,然后可。

——清乾隆罗江进士李化楠《纹江书院田房记》

一、罗江学宫的设置与罗隐书院的建立

龙楼策对三千字金殿胪传第一人

——明.罗江县学宫石柱联

(一)

罗江历史悠久,山川形胜。金牛道纵穿县境南北,自古为出入蜀都之要冲,古蜀国开明王于此置孱邑屯丁以镇。周慎王五年(前316),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灭蜀后,置蜀郡,设县十九,改孱邑为孱亭,隶属梓潼县(今绵阳市境)。两汉时隶属涪县(今绵阳市)。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巴氐人李特引关陇六郡流民以赤祖(今罗江县略坪镇)、孱亭(今罗江县城所在地万安镇)为根据地,置北、东二营,占绵竹(今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北)、夺广汉,进取成都,称益州牧。晋惠帝太安二年(303),李特死。特子李雄退保北、东老营。次年攻入成都称王,改元建兴(304),移梓潼水尾万安县于立国之基的孱亭,是为罗江置县之始。公元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在李氏据蜀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巴氐族人多喜居于万安,于是产生了著名的《巴歌》。南北朝刘宋时,因邑北二水间人范柏年答宋明帝问“卿家何处?”柏年对以“廉泉让水之间”而得宋明帝重用,历任内外。后人据此典故称罗纹江地为风水醇美之地。唐天宝元年(742),移万安县治于故城东一里罗纹江畔,改县名为罗江,沿至今。

罗江地处蜀都门户,东绕双江之流、南耸天台文山,北屏仙峰云盖、西瞻鹿马雄关,更有天马、云龙、九巅林壑增幽。实三国险阻之区,蜀汉政权五十年兴亡见证地。庞凤雏于此成仁,诸葛瞻于此魂壮。唐屯重兵于治西鹿头山,锁东西两川之咽喉。唐玄宗幸蜀宿此叹万安;唐僖宗幸蜀,益州刺史于此接驾。唐太宗太平兴国年诣太白山道人李洞宾赉内库孔香度罗江灵山仙洞,又为《宋史》所彰孝烈女张氏之故里。是以凡名流入蜀多所流连,唐杜甫、郑谷、唐彦谦、岑参,北宋赴忭、宋祁皆有诗咏赞。

宋熙宁三年(1070),罗江知县遵诏兴教立学,于县署东创建学宫。熙宁六年(1073),聘博士、助教各一人主学,成罗江县学之始。南宋时,作为秦岭“抗金”前线大后方的四川,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参知政事陈与义至罗江视察,诗吟罗江民风之醇厚;陆游从“抗金”前线调任成都,亦两吟罗江人文。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罗江学子孙观国中进士首开罗江人文蔚起之先,历彰州司马参军,遂宁府、泰州教授,曲水、丹棱知县,简州、陇州、嘉州知州,皆有能名,积官至朝秦大夫。治政平易,以削奸除恶为务,有仁者之勇。善为文,不事雕琢,亦工诗。著有《游吴录》十卷,《龙州笔录》十卷、《文集》七十卷,均佚。《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四篇。

(二)

元代,罗江县学置教谕一人,另置直学一人掌钱谷。学生额十五人,受饩(官府负责生员生活费用以资助学)于学。元末兵燹,学宫被毁。

明洪武六年(1373)绵州降为县,罗江县省入绵州。洪武十三年(1380),绵州复为州,罗江县复。县令遵诏“立社学(书院),延师儒以教民间之弟,”择西山罗隐观创建罗隐书院。洪武十六年(1383)县令于署东原旧址重建学宫,奉文置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斋夫六人、膳夫四人、门子六人、学书一人,县学生员二十人,日给廪膳,免生员差役二丁。洪武二十二年(1389),县令葺新学宫,皆坐北朝南。

永乐二十一年(1423),成祖朱棣封蜀王朱椿之孙(太祖朱元璋曾孙)为罗江王。王府建于书院下方万安故城旧署址。明王“舒萌起蛰”,罗隐书院一时称盛。宣德中(约1430),县学遵诏增广员数如正额,而不给廪膳,谓之增广生。正统元年(1436),诏令严督社学(书院),不许废驰,其间有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秀才)。成化元年(1465),由御史谪知罗江县事的盛昶,劝民间子弟入罗隐书院就读,并重修学宫,改而东向。

成化十八年(1482),知县汪永、训导徐诰迁建文庙、学宫于县城西南隅。据2003年4月1日西街小学出土隆庆五年(1571)绵州进士高跃《学宫灵星门记》,县令周鸣镐隆庆三年由绵州州判迁罗江知县,抵任“周览学宫,大惧。登庸阔疏,无以附答士望。于是凿石为宫墙万仞,屏竖藤蛟、起凤二坊于左右掖。”“又为泮池石桥三,引以源水,四时不凅。咨学士曰:邑中之学庶几完善与未也?越明年,达观于大壮”。又隘灵星门之旧,“南山凿石,创灵星三门......势崇敞、巍然改观。”万历三十二年(1603)八月,县令张道振迁学宫、文庙于县署东旧址。明代罗江学宫前后两迁,罗隐书院俊彦不断补入县学,文教日隆。

有明一代,罗江得进士二:明宏治乙丑(1505),陈良翰连捷进士;嘉靖壬辰(1532),高节探花及第,知县令立“龙楼策对三千字,金殿胪传第一人”石柱联于学宫荣之。得举人八:明永乐甲午(1414)科雍原,弘治甲子(1504)科陈良翰,正德丁卯(1507)科吴瑛,正德壬午(1522)科高节,嘉靖癸卯(1543)科郑泗、吴琼,嗣后又有余兴贤、郑之奇接踵焉。吴瑛历官陕西淳化、泾阳知县,治有政声,御史曹珪旌其贤,卒后蜀之士林惜之,新都状元杨升庵为撰《墓表》。吴瑛与弟吴琼皆先后中举,有文名,邑令立“兄弟继美坊”于北街荣之。

二、罗江县学宫的恢复与书院的建设及发展

功业满人口,骑骢马归来

——乾隆罗江知县杨周冕《建书院暨奎阁序》

(一)

明末清初,四川战乱不休,罗江“生民凋瘵、邑几为墟”,罗江学宫与罗隐书院皆毁于兵火。顺治十六年(1659)撤罗江县并入德阳,县学亦裁。康熙时,仅有县北冯家嘴赵澹园书庄及金顶山邑痒生范廷湄读书处而已。从顺治、康熙到雍正三朝九十余年,罗江只康熙庚子(1720)科余昌宗一人中举。

雍正七年(1729)复设罗江县,雍正八年奉文新建县学。复县初,设儒学训导一名,暂系德阳县分拨管理学务,岁支分俸银一十五两七钱六分,乾隆元年(1736)奉文照议定八品,食俸银四十两;门斗四名,支工食银二十四两。学额初为四名,后增加二名,岁试额取文武童生入学各六名,科试额取文生入学六名。额设廪膳生十名,每名岁给银三两二钱,遇闰每名增加二钱六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六微四纤,在地丁银内扣支报销。额举增广生十名。岁贡生四年一名,如遇恩贡,于应贡之年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

乾隆五年(1740),江南上元进士王嘉会任罗江知县,查试生员,独赏县北廪生李化楠才华,聘其入署教子王铖,并于公事毕亲自辅导李化楠科举应试文。李化楠一年而拔贡,试辄中举、连捷进士,邑人振奋。乾隆七年(1742),李化楠官选咸安宫教习,因厌恶八旗子弟辞归罗江故里,兴办书院于上村龙神堂,课教乡人子弟。不久,受邑绅之聘主讲县城丰都庙义学,远近从学者近百人。学子中,除随读的长子李调元中进士、入翰林,成西蜀一代文宗、复兴蜀学主盟外,从其学成为进士的有绵竹人唐乐宇,中举的三台人周光烈,取为贡生的罗江人范士灏、谢周望、计万安、计天禧、李国昌、巩建昌等。门生计万安曾诗记馆读云:“参差佳气入窗中,只觉纷华艳色空。暮暮朝朝遇赏识,峰峰岫岫见玲珑。依稀雪案无尘到,仿佛云程有路通。兴致挥毫多爽色,莫将悲赋怨苍穹。”门生唐乐宇亦忆化楠公云:“先生诗出于韩苏,瓣香独绍东坡”“凡酒酣耳热,必为人谈苏,长篇断句,暗诵不遗”。

乾隆十年(1743),罗江知县沈潜勤于王事,倡捐维修纵贯县境五十里驿道卒于任,孝感进士、德阳知县阚昌言奉命代署县事。阚昌言成沈潜修路及新编未刊之《县志》毕,又建县学宫明伦堂(讲堂)。明伦堂建成后,阚公邀李化楠碑以记其事。碑云:“事之亡其实而仅附其名者,废之可也。而事之著其名而并存其实者,废之不可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于是乎在矣!”乾隆十一年春,李化楠受绵州知州之聘主讲高水井书院,邑绅捐资另于东山景乐宫建书院名“养正斋”,延请滞留罗江的前知县沈潜慕僚、江南贡生周文麟为山长主讲。养正斋兴至清末,成民国时罗江中学之前身。乾隆十六年(1751),李化楠接吏部文将于次年春进京补官以知县用,遂辞去绵州教,回罗江南村故里,扩修乡义学“龙神堂”,塑文昌帝君像于中,聘儒师以教南村、河村子弟,惠泽桑梓。

(二)

罗江官办书院之设,首于明代罗隐书院,明末兵燹废于颓垣。乾隆二十七年(1762)冬,云南举人杨周冕任罗江知县,询及学校,除学宫外,仅有玉京山东寺“养正斋”义学一所,虑“微伦儒、依于墨,且晨鈡暮鼓乱其读书,翩翩佳士望而却步。观风者之不满,天子崇道右文,而奉行不力,有司之过也。”思建书院以大其制,而难其事。乾隆二十九年,杨县令新建罗江启运桥毕,苦于书院之事,署中一老吏告之曰:“云龙坝醒园丁母忧的天津北路同知石亭公(李化楠号石亭),往令浙东时,为士民筑圩堰之余,创姚江书院学舍百余间,置师儒课读,经费甚丰。今回罗江,上下六村无窘不就,可请助。”杨县令即赴醒园以意告之。李化楠跃然曰:“是余之责也夫!抑更有请者,环罗皆山,而城偪处。学宫之设,若坐井然,非有极其势而不能以大振,计莫若就祀宇云漏。书院之植人才,与奎阁之培地脉均为吃紧,当同建。”杨周冕答曰:“采购材料及工役经费所需无算,余捐清俸不足诸生十日之供,砚田又未开恳,难矣!”李化楠允以同捐若干金以为倡首,召邑之绅、袊、监、庶共破腴囊,共成善举。乾隆三十年春,李化楠同杨周冕相度地形,以贡生赵明远,秀才(诸生)易升、于宗谦、陆现麟,国学生游以信、耆老蒋春文等领项,鸠工庀材、同心赑赑。首建奎星阁于南街、次建书院于明迁学宫之西南隅旧址。一年而工落成,其势甲于绵州各县,无不倾慕。

奎星阁及书院既峻,李化楠丁忧期满欲进京复职。临行遵知县杨周冕之嘱作《纹江书院田房记》碑于书院备云:

世之学者,莫不由教入。顾教之于塾,与教之于城异。教之于塾,则人自为师,耳目不广;教之于城,则人共为师,见闻日开。古人推党痒州序之遗意,合一邑秀民而纳之。书院者,良有由也!顾地必爽垲,堂必宏敞,师必名宿,脯必丰厚,诸生膏火(学习生活费)必以时均给,官师考课,必以时奖赏,然后可。

罗江虽蕞尔,邑有明三百年来名贤辈出,厥后罹流寇之祸,民若星辰,文亦天丧,吾罗遂以逶顿。幸逢圣朝抚绥,招来修养生息。百余年间,元气渐复。然而书院之设,前此耒及也。滇南杨公来治兹罗,为政精敏而仁恕,决狱不事敲补,听讼多得其情。逾年而境内又安。于是,以其公余锐意建修书院以广教泽,召诸生而与之谋。佥曰:“唯唯。”余适以忧归里,公命偕诸君董其事。余以故有奎星阁在城南,今书院既设,阁宜并举。非但培补风水之云,亦取朱衣文明之兆。公曰:“然!是余夙心也。”议既定,一切相度地形规划可否?公为之主,余与二三友人赞襄其后,喁喁向风。公之功伟矣!抑不知罗之感戴公沐膏泽而咏勤苦者宜,何如之咨嗟太息而不忍置也。奎阁计三层,上塑奎星及文昌像。书院凡四进,耳房八间、房四间,亭子一座、池一口。用示壮观。至书院田:旧在东村广兴寺(今金山镇谭家坝村)者计七十五亩八分九厘一毫,地四十五亩五分一厘一毫,每年收租谷市斗五十七石。近从吴家庵(今调元镇双埝村)拨入者计田二十五亩二分二厘五毫,每年收租谷市斗一十六石。略村(今略坪镇)河滩地一十九亩零八厘九毫,每年收租银六两。北关外(今万安镇朝圣社区)新垦田一亩八分,每年收租谷一石六斗。公重其事,以属县尉张君履勘丈量,绘形定界。另立纹江书院册名,岁输粮银二两九钱一分零四毫,佃房代納。街房门面九间、县署前七间,岁收租银四十六两二钱;书院大门旁二间,岁收租银九两二钱。外有各寺捐银二百两交与值年会首生息以济膏火,用垂永久。

是役也,前署县尉张君朝、职(员)沈君文玉及署儒学训导王君名佐皆与有劳,例得备书云。

乾隆三十一年孟春,杨县令立修建书院出土的“龙楼策对三千字、金殿胪传第一人”明代罗江学宫石柱联于大门两侧,改“纹江书院”名为“双江书院”。延师训迪,立之课程。开学之日,又题悬“深雪堂”匾于讲堂,以程门立雪故事训生员曰:“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四十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老师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在门口等老师醒来。这时门外下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一直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深雪堂”之意即要求学生恭敬受教。又鼓励诸学子曰:“登堂请业之余,游神于虚、致功于实,惜阴于分寸。他日诸君联翩云路,功业满人口、骑骢马归来,指其地曰:此前令杨公与石亭诸前辈创,某某有此明效,足以慰也。”

双江书院建成后,师皆名宿,经费充足,学人济济。乾隆三十四年(1769),涪江大水,绵州城毁,省罗江县,迁绵州治于罗江。改训导署为学正署,添修训导署于文庙内。改县双江书院为州双江书院。至嘉庆七年(1802)迁还绵州于旧州的四十多年间,岁、科两试,州属名县赴罗江应试生员达二千五六百人。双江书院先后培育出罗江举子刘清、李鼎元、李骥元、李本元、曾昌曙、李朝凯、冉玉嘉、杨上珍、余人凤等九人。李鼎元、李骥元先后中进士、入翰林。李鼎元官至兵部车驾司主事、马馆监督、册封琉球副使,钦赐正一品麟蟒服;李骥元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入上书房行走,为嘉庆帝代拟文稿。鼎元、骥元诗文与从兄调元齐名,史称罗江“三李”,并为清代文学家。

(三)

清嘉庆七年,绵州迁旧州,复设罗江县。双江书院改回县属。以学正署为训导署。明伦堂三间,在训导署大门内。嘉庆十六年(1811),知县李桂林取邑鼎甲翰詹、名宦、儒林、义士、节孝各姓氏,立四匾,大书悬挂其上。

绵州迁回旧治后,双江书院经费削弱,招生数额减至三四十人。嘉庆十四年(1809),福建翰林李桂林分发罗江知县,抵任伊始闻前邑宰杨公敬教劝学,政声卓卓,至今为后事之师。遂至双江书院观摩、考课,见肄业生员指不多屈,退而稽案卷,计田产、核租息,岁入之数实,未暇及膏火(供学生食宿及奖学专项经费)一项。且罗江六村(县村:今万安镇、白马关镇、蟠龙镇、旌阳区双东镇大部;上村:今安县宝林镇;下村:今调元镇大部;东村:今金山镇、慧觉镇、御营镇、鄢家镇、新盛镇;略村:今略坪镇;新村:今安县清泉镇及罗江县调元镇双埝、顺河两村)与县治里数相隔或四五十里,近亦二三十,士之远涉者焚膏不继。前贤具有成规,继任不能增其所不及,广其所未备,非所以称职守。遂嘱绅者淳劝募捐,自己先分廉俸,协定民倡。议声一出,共有绅士毛学宗等二百零七人捐银一千一百四十两。续置粮田一百六十七亩,旱地约二百亩,而膏火一项,有所取资。至是,扩招学生至百名,除补贴学生食宿费外,专设奖学之金。李桂林每月到双江书院考课一次,优取者,另给奖赏。时学童颜复礼,少而勤苦,出则负耒,入则横经,夜就神灯执卷吟诵达旦,以为常年,年弱冠入双江书院,二十岁始应县试,五场皆冠军,州、院试具第一,李桂林喜曰“小三元也”,赠以联云:“冠军文艺经三选,弟子员班第一人。”即日令促装入署亲为训迪,其嘉惠士林之举,深得邑人称颂。

双江书院旧无藏书。李桂林自募捐后续置田业,以其余购买经史书籍,俾诸生以时披阅,择谨慎生员管理。学田房产租息所得,量入为出,除书院正项支付外,以其余补助义学(民办书院)为掌执授业之资,助穷民子弟入学,不致幼而失学。又作《捐设书院膏火碑记》立于书院,就未竟之事示后任云:“书籍虽置,然只举业应读之书,未敢云插架琳琅也;义学之设,然仅在县城(东山“养正斋”)、略坪(慈恩寺“丽泽堂”)二处,未及四乡,未敢云比户弦歌也。噫!吾罗贫瘠,又当大道要冲,而好义终事之风,往往为殷富之邑所莫及。滋有募捐之举,专为添置膏火一事,若推之书籍、义学,则续捐之数又非千金不办,民力将有所不支矣!又不得不留未竟之结,以俟将来,则犹杨公之初志也夫。”

罗江复县后,拔贡生向无定额,由德阳、罗江二县合拔。嘉庆十六年(1811),李桂林具详情拔贡一名,蒙四川总督常明、学使赵佩湘会题恩准,嘉庆十八年举行选拔,曾肄业双江书院的廪生赵鹏翀得冠,首以罗江正额拔贡。

(四)

嘉庆二十七年,李桂林调任。不数载,后任知县将李桂林新增学产截去作济贫仓弥补之需,书院膏火亦薄,入学生员仅三十余人。道光十六年(1835),湖北举人周睢汀大挑一等充任罗江知县,调册按祥,惜书院前李桂林所置膏火被移作它用,费用无以助,贫不能读者众,二十年间全县试士由嘉庆时七百余人陡降至二三百人。跃然曰:“是予之责也,当力图之。”自捐廉俸三百金,为邑人倡。义声一出,众志翕然。武生陆开弟首捐银三千两,由蓬州学正回家丁忧的举人杨上珍捐银四百两,太学生张名扬、杜清恩、姚成晋、袁化远各捐银三百两;武生何朝棟、李超凡、陈章银名捐银三百两。周雎汀呈文禀报上宪,授陆开弟武略骑尉衔;杨上珍奉部文截取知县,杨辞不赴任,请改教职,补泸州学正;余七人均授八品衔。周雎汀于是因资置田,增益膏火,外增义学四所,加前东山书院(养正斋)、略坪书院(丽泽堂)共达六所,广惠县民子弟之无力就学者。周雎汀坚持月课生员一次,其一切膏火、学规仍前李桂林之旧。有能勤业、文理稍优者,又分清俸厚给之。道光二十年(1840),当周雎汀欲谋划增置书院书籍时,旋调盐亭,叹对送别生员及邑中父老说:“书院书籍之未添,俟后来者不以余为过,补之。”

咸丰时,双江书院再度衰驰。咸丰九年(1859),浙江会稽监生马传业由天全州吏目捐升罗江知县。集双江书院生童月课时见只三十人,奖赏亦异,始知道光二十年后历任以来奉行故事,毫不加察,致董事者从此升佃加租,悉供縻费出息,愈减膏火不敷。马传业遴选斋长(生员德才兼备者充任,按月给以津贴补助)司其出纳,年余稍有起色。咸丰十一年,清军平息蓝朝鼎义军三路攻罗后,马传业集绅粮议捐振兴书院事说:“今军务甫平,民觕复业兼以捐输津贴,连年不休,今又议捐,得毋劳民乎”。遂自捐廉俸千缗给付斋长退重佃、取谷息,本年义学可设四十余名,寒士欣然得所。又升回庄谷二十余石,本年有获隽举子者,助其北上京会试,罗江士林咸颂。

(五)

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双江书院创建,至同治四年(1865)的一百年间,罗江官办书院几度中兴,民办和私人独办书院不断发展,罗江全县计有官办双江书院一处,民办公助乡学县东山书院、略坪丽泽堂、鄢家岭云峰书院、文星云龙书院等八处。双江书院每年出息有余,斋主举清县主补贴乡学。这一时期,名儒及立志乡学教育的士子不乏其人。

谢周望,原名谢子久,罗江县东村人,子久书斋山长,岁贡生。乾隆八年(1743),谢子久从邑进士李化楠学,次年县试取为诸生,为秀才。李化楠书送“矫首云冲”匾额于家道贺,指子久告诸曰:“此吾门之闵损也。”谢氏族人皆以此为荣。隔年,子久即补廪生食饩。乾隆十六年,李化楠出任浙江知县,给弟子上最后一课时对门生谢子久说:“守吾道而不失者周望也,吾肇锡此名。”子久遂改名周望。李化楠赴任,周望负书箧归,修书斋十余间,教乡人子弟,远近闻风而从其学者百余人,斋不能容,仍复拓修数十间,与学侣切劘道义。曾告诫学侣说:“学乃淑身、淑世之资,非第为科名利禄计也。”故从周望学者皆敦品励学、净厌尘气。当是时,谢周望家亦富足,来学者只许执束修,不议馆谷之丰厚。乾隆四十九年(784)甲辰科,谢周望荐为岁贡生。乾隆五十三年(1788)官选忠州学正,因弟丧、母老辞赴,力于乡学。

巩建昌,号树斋,罗江县县村人,岁贡生,双江书院山长。巩建昌少时,英奇有夙惠,读书目数行而下,而气量深远,超然于流俗外。居,常留心经济,凡军国大计,以及古名臣奏议,无不一一讲求,以期充长才识,应国家之用。区区弄翰墨、戈科名,不屑也。髫年从学于邑进士李化楠补弟子员,试辄冠军。历任督学及郡牧邑候咸有国士之目,重其品、傅其文,赐匾赠联,莫不以台阁中人期之。而数荐不售,仅以明经岁贡选龙安府训导,若其经术深湛,诗古文皆嘎嘎独造。任满回乡,历主罗江双江书院,弟子多有成就,户外履满。兼经师、人师而一一,故宽仁待士尤非寻常可及。邑令李桂林为之传而评云:“虽广文终老,未得尽展猷为,然居乡廉让可化顽夫”“流风遗韵、闻者兴起,古今人未始不相及也。”

颜明典,字东坪,恩贡生,罗江县上村人。博学能文,为李调元器重,嗣以五荐不酬,于乡办书院设生徒,及门多高捷者。著有《东坪诗集》,淡雅处士,上追韩孟,至咏古诸作脍炙人口。

傅元培,字怡时,岁贡生,罗江县县村人。精时艺,尤工诗文。主讲东山书院,信从者众。

另,更有归居罗江的大儒李调元,乾隆五十二年(1787)收生徒九人教于醒园。从其学的董睿昌、夏之时、颜明典、陆士康、张士慊一年而成诸生,诸生蔡晓声、李泽一年而补廪。因李调元志在潜心著述,编刊《函海》。仅办学两年而止。

三、罗江书院改制

(一)

在清代书院长期的普遍发展中,以《四书》《五经》为主,习“八股”、重在科举的教育方式,产生出许多弊端而且积淀愈深,书院制度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以至最后被废罢,而改为新式学堂。罗江的书院同全川书院一样,自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以后,即先后受到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影响,逐渐改革教育。随着维新思想的传播和西学影响,到了光绪年间后期,双江书院在教学内容上明显发生变化,即以传统儒学为主的同时,增加了新学即西方学校的一些教育。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宣布实行“新政”,废除科举取仕制,将全国书院改为学堂。是年,罗江县劝学所所长王奠安(留日学生)创改双江书院为罗江县第一所高等小学堂,自任校长。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将学堂分为蒙学堂、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大学院等七级。罗江县除在县城南华宫设初等小学堂外,又将鄢家场云峰书院、略坪丽泽堂改为初等小学堂。

(二)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颁布经张子洞等人修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学堂分为三段七级。后来锡林就任川督,更是大力兴办各式学堂,并派遣留学生赴日学习师范教学,并令各州设立师范学堂,不仅派员赴美、日等国考察,还通过各种途径广筹善款,制定详尽兴学计划,将兴办学堂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内容。这些举措,促进了四川近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罗江,四乡六村纷纷开办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罗江乡书院全面完成改制。文星云龙书院亦在是年义举学堂会,民主选举学董一人,首事二人,共同议定《条规》十三条,报县批准立案后,于腊月勒石刻碑立于学堂,公众监督执行。今调元镇(原名文星镇)醒园内藏有旧碑可知时之公立小学堂规制。

云龙公立小学众议禀定条规

一议:每年教员由会内学董、首事会啇团绅,选品学兼优、堪为人师者聘延入堂主讲,不得一人擅专,误聘教员贻误众人子弟。

一议:开堂入学祀圣治酌及文昌、牛王圣诞庆祝,概规学董备办。祀酒水只许教员、学董、首事、住持赴宴会,众人不得滋扰,希图口腹。

一议:堂内所置桌椅、板凳、床帐及厨房内应用器具,学董置作,仍归学董、首事掌管,外人不得借用,以防遗失。

一议:堂内功课遵照《奏定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完全科,教授修身、讲经、国文、算术、体操等科及背诵《孝经》、《四书》、《五经》、《时务》。学籍除由视学、劝学调查外,任凭学董、首事随时稽查。

一议:堂内上季、下季或每月视学员到堂试验学生。教员将学生唤齐,功课、表式挨一挨二由视学员甄别,甲乙榜示鼓励长进,以便升提。及买教科书籍,由学董集众等议付给钱,其他人不得妄买妄支。

一议:学生入学必须父兄亲身送入学堂。祀圣诞庆祝,于上学执敬两节礼仪。虽堂内议定修脯备送,尊师重道,尽各礼,家道殷实亦当从厚致送,教员亦不得索。

一议:堂内学生能体父兄栽培之意,勤任功课,谨守□□,发奋有为。分数多者,照章申送高等小学堂,身荣显贵、光宗耀祖。至于子弟任意荒搁,不听教训,以为己未出钱,父兄□□不□□,过两星期不赴学者,照章剔退,不准复入学堂。

一议:教员入学,务遵《定章》及众议功课规矩,循循善诱,不得渲染外事,旷弃功课,误人子弟,过两星期不到堂者,□□□□□□学董、首事会同视学员随时更换。

一议:会众人等协请兴设学校,申详立案,蒙县批准,作育人才,方圆皆得实惠,每岁应与教员给修脯拾陆□□□□□□□□文武会帮谷三石在内,以作全年经费,不得拖欠,亦□□□□,

一议:会上每年只收租谷、利谷二十三石零,除给修脯谷十四石,完纳差粮五钱五分,若需谷三石外,尚剩陆石零,议作□□□□文昌、牛王、圣诞祭祀酒水应酬及堂内添置书籍、器具。全年一切使费支尽无余,倘若格外挪用,过支会上不认。

一议:会□□□学董一名、首事二名,三人□理者□□守仓发谷之人,有经手之责,议幸立钱一千文,并无薪水。及至年终时发□□帐目、□细,列表备案,存房私下,悬榜□□共知,并无算帐酒水,管理人一年一报,不得常允以昭公允。

一议:学董、首事每年□□□谷另置一妥贴地方,管理人及会众人等不得伧借挪用,亦不得以陈易新,放利生息。如违,禀官究治。官究治免生弊端而招闲言。

一议:会上佃户之田均系放水灌溉,从来并无义让短少,今任学堂立案申详,事关重口,更不得籍故拖欠、短少,倘有潮混抵及租谷不清者,即□另佃,管□□人□不得姑留情面,佃户亦不得生怒见怪,违则禀官究追。

大清宣统元年嘉平月实立云龙公立小学堂。谷旦立。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传统的书院教育体制完成了向近代新式学堂的转变,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书院制度从此在罗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