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山:116岁老中医的传奇人生

发布时间: 2020-10-30 点击数量: 作者:彭忠富 来源:

罗明山(1867—1983),中江县人,行医于绵竹市。197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分会理事,并任绵阳地区分会名誉会长。民间名医,有“百草丹”“三仙丹”等秘方传之后世,广受社会赞誉,被称之为“罗神仙”,系我国继孙思邈之后第二长寿的中医。

罗明山出生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彼时,鸦片战争已经结束,中国正在急速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伴随着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等随之而来的,还有欧美的廉价商品,当然还有基督教、西医这些附属品。西医看病靠仪器,仪器性能决定一切,当仪器测不出时就无法作出诊断。西药主要是成品,多数是专病专药。中医靠望、闻、问、切,治疗效果是由出诊医生开出的药方决定的。一名好中医既要会号脉作出诊断,还要能根据病人情况开出一个最适合的药方。中药的汤药是不固定的。可以说每一个中医都要从头学起,号脉、开方的能力决定治疗水平。

不过,对于身处川中丘陵地区的中江县来说,中医的地位仍然稳如泰山。那些能够开药铺的、坐堂行医的、贩卖药材的,靠着歧黄之术,已然成了当地的望族。医生需要识文断字,属于有文化的群体,也受人尊敬。但究其本质还是属于服务行,跟修脚、理发的没有多大区别。对于士人来说,除非屡试不中,也没有私塾可教,否则他们绝不会干起行医的勾当。对穷人来说,这又不一样了,面子是次要的,养家糊口才是第一要务。而医生既有丰厚诊金,又能得到乡邻尊敬,自然会成为他们的首选。罗明山家的情况也是这样,祖父抬轿为业,靠出卖劳力为生;父亲以打草鞋谋生,虽说没有祖父那么劳累,但仍然属于社会底层。

罗明山从小帮当地武举唐忠鼎家割马草,除了混点吃喝,他还能学到一些武艺,给身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那个人不如狗的乱世,身怀武艺的罗明山,自然才有胆气在江湖上行走。也许是看罗明山是个学中医的好苗子,从十三岁开始,罗明山被送到唐家中药铺里当学徒。过去中医不像现在有学校系统讲授课程,而是采取师徒制。徒弟要想学得真本事,就得什么都干,譬如给师傅提尿壶,那是常事;打洗脸水、倒洗脚水,那也是常事;在药铺里下梭板,打扫卫生,扫厕所等。事无巨细,都得留神,要学会眼眨眉毛动,有个机灵劲儿。不留神做错了事情,被师傅臭骂一通,也得欣然接受。如果使性子,肯定在药铺待不下去。师傅高兴了,自然会将那些过筋过脉的技术传给你。当然自己还得做个有心人,多学多记,天长日久,必然会有所成。

《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合用也。”中国名医张仲景也认为药物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或须皮去肉,或支皮须肉,或须根去茎,或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识药材,懂药性,炮制药材是中医的基本功。”罗明山的日常工作是碾药轧药,这让他熟悉了中药的炮制方法,譬如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除了干活,还得读书,譬如《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医学三字经》《脉诀》和《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等,都得读懂读通,能完整背诵,当然最好。罗明山在唐家药铺干得久了,也在师傅的指导下,从记录处方开始,到独立给病人开处方,逐渐在当地博得一些声名。乡邻见面,也对罗明山另眼相看,开始称其为罗医生了。

在唐家药铺学徒期间,罗明山接触到大量的采药人及药商。黄金有价药无价,罗明山意识到采药、贩药、行医相结合,方能成家立业。于是在1900年后,他离开唐家药铺,开始在中江、什邡、绵竹等周边地区采药,逐渐尝到其中甜头。为了积累资本,罗明山还经常长途跋涉,川陕青藏的不少名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中药讲究地道药材,由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有异,药材的药性也就大相径庭。譬如四川的川芎、陕西的绞股蓝、西藏的羌活、青海的贝母等。采药应该是中医的基本功。辗转于各地大山采药期间,罗明山遍访中医药名师及道人高士,相互切磋,医术和武功皆大进。数年后,罗明山回到中江原籍,开设中药行,准备大干一番。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连年混战,防区割据、关卡林立、捐税苛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许多工厂倒闭、商业萧条、农村残破。也许是自己不具备经管能力,也许是西医西药的冲击,也许是军阀割据的影响,也许是家庭经历重大变故,反正罗明山的中药行在1933年破产了。一切似乎又从终点回到了起点。难道罗家就是一辈子穷苦劳碌的命?但罗明山显然跟祖父和父亲不一样,树挪死人挪活,何况罗明山既有武艺又有医术,到哪里不能养家糊口?在绵竹采药期间,罗明山就看中了天池这块地方。那时候,天池乡跟清平镇还属于茂县所辖,山高皇帝远,受到的军阀盘剥自然会少些。最重要的是,天池这地方出煤炭,需要大量人手。只要肯出力,当然可以养家。于是,罗明山的后半生从此跟天池紧密联系在一起。

天池乡地处绵竹市西北部山区,境内山峦起伏、绿树成荫、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山泉瀑布众多,特别是大天池,犹如人间瑶池。如此优美环境,除了赏心悦目外,于罗明山来说,还有重要意义。他在背炭之余,可以利用工余上山采药,除了一部分贩卖给药铺,自己也可以走村串户为人治病。多年历练,罗明山早已成为国医圣手,善于运用民间经验治疗疑难怪病,尤长于妇科、男科、儿科和骨外伤、皮肤疾病,疗效显著。他对中草药的药性十分熟悉,不少中药,仅凭鼻闻口尝,就可分辨其品种和真伪优劣。喜用常见草药为引子,所用药方,包括秘方,皆随四季之变化,人体之差异而加减化裁。他治病,既开药方,又施以自制的秘方药物,对于疑难重症,更兼以道家秘传之功。其脉法亦有独到之处,“凭脉断症”,与病情基本相符。另外,罗明山谨遵先辈教诲,行医必须讲究医德,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有钱的要医治,没钱的也一视同仁。对于家庭困难者,罗明山往往一分钱也不收,被乡间百姓尊称为“罗善人”、“罗神仙”。

搬到天池乡谋生,对于罗明山来说,可谓人生的转折点。对于天池山民来说,多了这样一个名医,则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健康保障。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那些头疼脑热之类的小毛病,山民一般挺一挺,就熬过去了。实在不愿意熬的,那就在房前屋后、沟谷坡坎找点常见的草药,譬如淡竹叶、车前草、竹瓤子、紫苏叶等,煎为药引子,也可以对付一阵子。但是遇上稍微严重一点的病痛,那就只有找医生了。天池人是幸运的,因为在他们的身边,就住着老中医罗明山。“生疮感冒、妇科病、胃痛,杂七杂八的,罗医生什么病都拿得下来。”在走访中,我们经常听见那些上年纪的山民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医生可不得了,116岁时还能给人看病!”

天池集团公司退休职工卢华玉仍然记得罗明山为自己诊病的情形。那是1960年末,“文化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已经百岁高龄,原本在乡场上的联合诊所行医的罗明山被剥夺了行医的权利,连家里储存的中草药也被没收了。这样也好,罗家子孙已经成人,也不用罗明山养家糊口了。这是百岁老人罗明山难得的闲淡日子,每天在院子里走两趟拳,伺弄下花草,喝喝茶,找老邻居聊聊天,整理下行医心得,日子也就这么过去了。

卢华玉原本在成都娘家生完孩子,刚满四十天,丈夫邓文准备接她回汉旺镇调养。卢华玉弟弟当时还没有成家,家里没个女人料理,到处都乱糟糟的。卢华玉非常心痛,在离开成都前,帮弟弟收拾了屋子,又主动端着一盆子脏衣服在安顺桥河里去洗。那时没有洗衣机,女人们都在河边洗衣服。卢华玉在水里忙了一下午,晚上正用针线缭缝被子,突然开始流鼻血。卢华玉不以为然,顺手用草纸将鼻孔堵上,可是却根本止不住,地上转瞬就是一大滩。流鼻血并不可怕,毕竟很多人都流过。可是鼻血止不住就可怕了,轻者引起贫血,重者会导致失血性休克。两口子吓坏了,第二天赶紧上医院,吃了止血药,打了止血针,仍然不见效。卢华玉刚坐完月子,遇到这档子事,身体更加虚弱了。

丈夫邓文非常焦急,要是卢华玉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带个四十天的婴儿怎么办?邓文突然记起,自己在天池煤矿工作时,曾听当地山民说过罗神仙的事迹,于是,两口子赶紧回到汉旺镇,又找了辆汽车上天池乡,找到罗明山家。罗明山儿子一脸无奈,“你们找他也没有用嘛,我家里没有中药,都被没收了。”邓文两口子苦苦哀求,无论如何也要请罗医生想办法,开方子,救命要紧。

于是,罗明山开始给卢华玉号脉。半晌之后,罗明山面色凝重地说道:“幸亏你们来得及时,不然真可能没命了。你这是生了孩子后,刚来月经就沾了冷水,导致倒经。先止血,后调经,即可解决。”卢华玉没想到,罗明山号脉之后就知道了病情。她的心里一下子轻松了许多。罗明山找来一段拇指粗的药材,要卢华玉在土碗里倒上醋,用药材和醋研磨,然后一起服下。邓文两口子回到汉旺镇,如法炮制,结果正如罗明山所说,鼻血成功止住了。一家人稍微心安。

第二天午后,邓文两口子正在家里谈话,门外传来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罗明山,他关切地说:“小卢啊,我不太放心,鼻血止不住要出大问题。我来看看你,今天是啥情况?”卢华玉激动不已,“罗爷爷,我的鼻血止住了。你的偏方真是神了!”从天池乡到汉旺镇,有几十里崎岖的山路。一位百岁老人,为了看望自己的病人,拄着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路上走了半天。

1979年,罗明山当选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分会理事,并任绵阳地区分会名誉会长。1983年,罗明山因高血压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有罗明山的一张黑白照片。是成都晚报记者向静生1978年拍摄的,那时罗明山已经111岁。老人面部瘦削,鼻梁高挺,双耳奇大,留着一小撮山羊胡须,一幅仙风道骨的样子。老人坐在藤椅上,一边抽着叶子烟,一边笑吟吟地同来访者交谈。

当时,成都中医学院调查组来访问他,结论是他远远比一般七八十岁老人强健。他思维清晰、听力良好、精力充沛,幼年、青年的事情以及地名人名都能脱口而出,说话明明白白。罗老每天能吃一斤米饭,还可嚼食花生米,吃凉拌菜等,喝一两白酒,借助拐杖能独自步行五六里路,只是视力有所减低。当时调查组的专家就留下两句话:“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却逢”,来表达他们的喜悦之情。

116载春秋,没有掌声,没有喝彩,除了每年至少治愈一千多例病人,收获病人痊愈后的笑脸和由衷的感谢,罗明山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不过在《百岁老中医:百草丹临床经验》(罗明山、刘正才合著)这本书中,我们却能得到这样的信息:1984年2月12日,新华社通过无线电波向国内外发出一则通稿——116岁的老中医临终前把祖传秘方“百草丹”赠给军医刘正才和他的单位。3天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健康报》和香港、日本、美国的十多家报刊相继刊出。

于是全国除台湾省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和来自海外的上万封求医问药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来,登门求治者更是络绎不绝,一时间人们称“百草丹”为“仙丹”、“神药”。如今虽然新医新药层出不穷,但是求服“百草丹”者仍然不断,可见“百草丹”有其他药物难以替代的功效。“百草丹”何以得到人们如此青睐?源于它确实有独特疗效。据成都军区机关第一门诊部、老年病研究所、华西中医药研究所对2732例的患者随访、调查,总有效率达90%左右,其中对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患者的有效率达90%以上。除了“百草丹”外,罗明山尚有“三仙丹”等秘方,这是罗明山一辈子行医的经验总结,也是给中医学留下的宝贵遗产,

刘正才1938年出生,现为著名中医学家。刘正才发掘罗明山秘方“百草丹”,治疗慢性气管炎、胆囊炎、结肠炎、乙型肝炎、消化道癌症等疑难病症,取得显著成效。成都军区机关医院,当然跟罗明山曾经工作过的天池乡联合诊所不可同日而语,其病员来自全国各地。这使罗明山的学术成果走出了天池大山,走出了绵竹,走向了全世界。罗明山的后辈从医者众多,譬如其孙子罗家全等。如果罗明山传内不传外,只将毕生秘方传给家人,那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绵竹很可能会出现一家“罗氏XX专科医院”。借助于罗明山的名声,罗家人完全可以赚得盆满钵满,这是无可厚非的。本地的一些民营医院,不就是这么运作的么?以罗明山116年的人生历练,他绝对不会想不到这一点。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可见他完全将家族利益、个人荣辱放在了一边,想的是如何用毕生心血为更多的病患造福,解除他们的痛苦。我想,这正是人们尊称罗明山为“罗善人”“罗神仙”的缘故吧。

如今医学发达,西医因为各种治疗仪器的助力,早就成了人们治病的首选。中医似乎没落了,以罗明山为例,人们已经不再关注他的医术,而更多地是关注他的养生之道。毕竟,人人都想长命百岁,但最终如愿者又有多少呢?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事实上,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唯有中西医结合,我们才能更好地确保大家的身体健康。

不过,就算谈长寿经,那也跟中医有关。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未老先养;天人相应、形神兼具;调整阴阳、补偏救弊;动静有常、和谐适度。”罗明山可谓深谙其中之道。罗明山在114岁时仍然身体健康,不但能为人诊病疗疾,还为《养生寿老集》一书作序。该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从序言看,文章简短,语言精炼,全文仅有250多字,序言有根有据,有议有法,全篇文章透彻明白,甚受人们关注。可见,这位百岁的老中医,高寿有术,智力不衰,非同一般。

罗老在序言中论古道今,述说长寿之先例,论述《黄帝内经》养生之要旨。他说:“古称彭祖养生有术,故寿高八百。八百虽无凭,养生却有道。欲得长生,必究养生。”接着,他论述了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首论中医养生之道,其精髓在‘恬淡虚无’四字,即去私欲”。他又列举了奉而行之的事例,“故华佗百岁犹有壮容,孙真人一百零二岁而终”。又说:“吾百十四岁,尚可为人诊病疗疾,吾绵百岁之人以及八旬以上中医,其体更健者,甚多。”罗老先生在序言中说:“养生所贵者,持之以恒也。”罗老先生通晓养生之术,不愧为当代中医界的佼佼者,也是中医养生的典范。

简言之,罗明山的长寿经即“勤动、节食和畅怀”六字。这六字真言看似简单,却和现代养生保健的理念不谋而合:勤动就是坚持锻炼;节食就是防止病从口入,合理饮食;畅怀自然是心理健康了。

罗老常说人要动才好,“水停百日生鱼臭,快刀不磨黄锈起,大路不走草成窝”。111岁时,罗老每天还要来回走四十余里山路去汉旺镇街上喝茶。就是病了,他也坚持自己走路,不要人搀扶。罗老说:“越睡越肥秧,越走越硬梆。”“要想长生,动骨动筋。要想体健,天天锻炼。”老人深知动可以健身,也懂得静可以养身,动静结合,才是保健的真谛。老人提出“与日月共阴阳”,黎明即起,黄昏即睡。虽然百岁高龄,睡得好又不做梦。他说:“睡来睡去,不思不虑。明朝无米,管他怎的。”睡眠是最省钱的养生经,看来罗老是深谙其中之道。

节食也就是节制饮食,不暴饮暴食,凡事留有余地。譬如每顿饭吃八成饱,喝酒不过量等。罗老虽然酒量很大,可是从来没有喝醉过。因为他有自己的原则,能喝三两喝二两,坚决不在酒桌上逞英雄,伤肝又伤心。罗老最喜欢粗菜淡饭,对大鱼大肉敬而远之。他认为“饮食不怕杂,青菜玉米佳”。他还说:“吃了青菜,一身轻快;天天吃肉,心里难受;要得一身安,淡食胜灵丹。”

罗老一生的最大乐趣就是采药炼丹为人治病。治病救人让罗老终身衣食无忧,也收获了人生的成就感,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他常唱自编的歌谣:“那穷汉,不怕苦,采药炼丹两条路。采药为的是救人路,炼丹为的是长生路。”山里人都觉得罗老平易近人,都喜欢和他聊天讲笑话。罗老一生饱经磨难,但他心胸开阔,从不患得患失。他敢于直言,有话便说;他也生气,有气便发,一会儿便烟消云散,若无其事。他说:“心胸宜开不宜闭,闭则百病生,开则百病除。”

大医精诚无止境,悬壶济世近百年。对于罗明山这位扎根于天池山区的老中医,我们除了敬仰还是敬仰。一个人一辈子应该怎么度过,我觉得罗明山给我们做出了示范:拜将封侯是一种活法,青史留名也是一种活法,而我们绝大多数人所能做到的就是立足本职岗位,用一辈子的努力去做好一件事,必能成就自我,无愧于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