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邠:大医大隐于世

发布时间: 2020-10-30 点击数量: 作者:宁志奇 来源:

周元邠,(1915年—)迄今一百零二岁,绵竹市传奇中医高人。

—、无冕中医

有人疑惑,对于尚属当代人的周先生为什么要用大隐于世这个词?因为说他是当代名医,在绵竹本地,许多人并不清楚周元邠为何人,甚至绵竹市医卫管理部门至今还查不到有关他的任何记录信息;说职务,他一生连打更匠这样的公事都没当过;说职称,他连初级职称都没有;说学历,他连任何纸质凭证都拿不出……究其原因,是他早在1965年文革初期就已年届六十,就已从绵竹西南卫生院退休,而那时是没有职称的,“臭老九”就算他的职称。此后,文革十年浩劫,家庭成份为地主的周元邠屡遭查抄、批斗,所有建国前后的各种学历文凭都被查抄收走,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经历资料完全洗白了!加之他又居住在一个城乡结合部的极难看到的偏僻之地,人们只记得那个常年累月都背个斗蓬默默往返于绵竹西南诊所与他居住的陋巷之间,只会看书、看病的几近贫寒老农的身影。再加之他后来双眼已几乎失明,因此极少出门。并且他又从不对任何人提说自已的过去,低调做人。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媒体报导过有关他的只言片语,他的医术、学识也就更不为人知了。可是,要真认为周元邠只是个普通老头,那就错了!实际上周元邠先生医术之精深、国学知识之渊博、在外地的名气之大、影响之广都出乎人们意料。因此,用“大隐于世”来述说这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当代“非著名”的—代儒医周元邠先生是合适吧。

二、初识周元邠先生

我和周元邠先生初识是在1985年,地点是在绵竹小西街县政协会议室。当时我已被绵竹文史前辈,县政协张容光副主席推荐进入当时的政协文史委参加活动。那时的政协文史委成员可谓群贤毕集、精英汇聚,其中就有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周元邠先生。谁知从未晤过面的,刚才初识的周老竟对我说:“我认识你,可你不认识我哦,我与你家是世交了。”那时的文史委坚持每月一次例会学习活动,发掘收集文史资料。我在所有文史委成员中年龄最小,是后生晚辈,因为每个月都有一次与周老聚面,也就有幸获得了向他们学习请教的良机。

周元邠先生在1985年第四辑《绵竹政协文史资料》上发表了《李甸侯先生读书鹿堂山遗迹记》一文,首次对槐轩学传人李甸侯先生进行介绍。后来他又在《绵竹市政协文史资料》第五辑上发表了《绵竹创办中国文学院始末》两篇文章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填补了绵竹国学传承研究中的空白,使我获益匪浅。因而逐渐了解了一些周老先生的生平事迹。尤其是2013年夏天,北大在读博士赖和平组织的中华文化夏令营来到绵竹,赖和平联系到我,声称他师傅周元邠指名叫他找我了解绵竹地方的文史情况,这使我十分感慨,时隔二十八年之久了,周老还记得我这个晚辈!而我却几乎忘了98岁高龄的他老人家,因为当年绝大多数比他年岁还小的文史委的老先生都先后去世了,难道他还健在吗?由此我才又陆续多次去拜见周老先生,并相继在周家认识了周老的女徒弟余思非、张克宁教授等不少高知学者。这才知道近十多年来周老在武汉行医引起轰动的许多令人震撼的事。我由此萌生了撰写此文的念头。尔后历经三年广搜博采整理成文,唯愿这样的长者高人之学得以彰显和传承。

三、周元邠简历

周元邠先生,号述玄子。生于1915年7月15日,世居绵竹城大东巷。父名周继德,曾经营大曲烧坊,买了不少田地,祖父名周炳臣,字淮君,是前清秀才。其祖父在读书的同时又在四川著名中医师江津人邓晋斋处学医。邓晋斋曾给民国时期省主席刘湘医过病,闻名遐迩。常言名师出高徒,周元邠祖父周炳臣亦可称师出名门了。幼时的周元邠就跟着祖父周炳臣学习中医,奠定了基础。后来又在成都著名针灸师姚天明处学习针灸。姚天明先生曾经著有针灸专著,还在成都办过第一所针灸学校。中医的针灸比较神秘,莫测高深,十分强调内功修练,在修习针术时,最主要的就是练气和练指力,这几乎要占去三分之二的时间(练气称为修内功)。养气之外,又须练指,运针不痛,指力最重。27岁时,即1932年,周元邠考入绵竹县当年在全省唯一个县办的“中国文学院”正科班。当时共有正科生六十余人(正科班由高中文化程度中录取),学习三年,于1935毕业。学习内容大多为经学,诸子百家史学诗词之类。与现在的大学中文系类似。后来周老又拜槐轩门人李甸候先生侄儿李增福为师,潜心学习《槐轩学》。《槐轩学》是四川清代集思想家、教育家、慈善家,儒学大师为一身的刘沅先生所创立的。槐轩学不仅涵儒、释、道三教之精微,还兼习“歧黄真传,养生医道”之学。周老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不仅全面继承了槐轩文脉,同时兼获槐轩歧黄真传。因之周老先生的中医学养更增渊博。

新中国建立后,因家庭成份问题周老只被安排在原西南乡卫生所(现西南卫生院)任中医师。“文革”时期因家庭成份而受到冲击,被戴高帽、挂黑牌游街、批斗。接着他与儿子一道被下放到西南乡四大队(现醒狮村)务农。尚处于“文革”初期的1965年他已年届六十,从西南卫生院退休。

周元邠退休后一直在潜修默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中医学,直至年届百岁仍然在家中为省内外群众诊脉处方。几十年来经周老治愈的各类疑难杂症不可计数。此处仅仅举几个我所了解到的周老治病点滴实例:

据绵竹今年九十六岁的王星儒回忆,绵竹有个叫田家炳的病人得了直肠癌,久治不愈。居然被还在西南卫生院上班的周老用中药彻底治好了,田家炳还专门送了个木匾到西南卫生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郫县的青年学生赖和平生了病,体虚盗汗,身如水洗。找到住在破平房的周元邠先生用中药诊治,逐渐药到病除,后来赖和平心悦诚服地拜周老为师。

王星儒的孙女王官玲十多岁时得了严重的过敏性哮喘,跑遍了绵竹、德阳和川医等各大医院,都治不好。全家人为她治病花尽了积蓄,她连舌头都变黑了。家人几乎绝望,不得已才试着找到周元邠先生求治,她说周老给她诊断拿脉用了整整一天时间后才给她处方。而她连吃几付中药后病情居然有所减轻,连续几年才治好了病。

王官玲还对我说了一个她不理解的细节,她说周老通常给她诊病所用的时间都很长,即中途要单独回到他寝室很久才又回来继续给她看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曾悄悄跟去偷看,但那寝室门关严了她看不见,只有一次寝室门没关严,还有条缝,她看见周老是用一个龟壳在占卜。她对这不同寻常的举动十分诧异,笑着对我说,这老古董简直不可思议哈。小王不明白,用龟壳占卜,是几千年就有的预测术,占卜时,用火灼烤龟甲时出现的龟甲裂缝,在占卜者看来它充满无穷的玄妙。这种占卜方式被称为龟甲灼卜。人类学家发现从古代到我们21世纪都可以在宗教与文化中发现占卜的存在。既然存在,也许有它存在的理由吧。何况还是他从不公开的个人隐私呢。

2004年时任教育部国学教育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的张克宁先生被北京几大医院确诊为耳腺癌后又转肺癌。张克宁先生曾在2010年给中央写了“文化强国”的万言书,得到中央重视和采纳,是一个对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有感情有研究的学者。但是经过北京协合医院、301医院的顶级医师五六年也未治好。经余思非女士介绍,他在2011年他专程从北京来绵竹找到周老看病,用中医中药调理,逐渐好转。到2014年夏天时笔者和绵竹电视台记者小蒋到周老处采访时见到张克宁先生,确实见到其病基本已痊愈。据说天津电视台新闻部主任钟晓萌老师因患肺癌,也于2012年来绵竹找周老看病的。那天在周老处还有一位王老师,是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的老师,她说是今年三月份从厦门来绵竹向周老学习养静功夫的。这样事例不胜枚举。

绵竹《盲诗人曾启韩诗词遗稿》载有《病愈赠周元邠》二首

歧黄再见非新词,内篇外华亦过时。

烂调陈腔限旧臼,细针刺绣添新丝。

何如仁术数周子,更有文章比退之。

信手捻来方数则,春阳送暖我先知。

 

明珠盘内走铿锵,更似芝兰满处香。

仁与为怀遍救死,爱憎无别更抚伤。

云情切切感周子,仁术澄澄比上桑。

爱屋及乌扬古道,先生盛德好文章。

此诗表达了作者曾启韩对周老医术和文章的高度评价,他请周老看病,周老信手拈来几个方子,他服药后病即治愈,所以他说这是春阳送暖,他心中的感受很深,又对周老的诗词文章极为佩服,赞其可与唐代文豪韩愈比美。曾启韩比周老小十三岁,也是高度近视,故有爱屋及乌之句。通过此文可见绵竹文化人士对周老用“仁与为怀遍救死,爱憎无别更抚伤”的平生医术评价之高,却绝非虚誉。

五、扬名武汉

武汉市的余思非女士天资聪颖,二十九岁便在法国取得数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即被武汉大学聘为副教授。后来因有脾胃病,经赖和平介绍,专程从武汉赶到绵竹见周老,周老以传统中医诊治,余思非很快恢复健康。余思非在武汉大学任教两年余即毅然辞职,拜南怀瑾先生为师,专修国学。她与其兄在武汉创建了专门从事国学教育的“大方学堂”,自任校长,至今“大方学校”已发到两千多名学生的学校,是经教育部特批的不用全国统一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学校。余思非女士将周老给她看病的录像传给南怀瑾先生,同时写信介绍了周老的情况。南怀瑾先生看后复信十分称赞周老,并同意余思非和其七岁的儿子潘循忻向周老学习传统中医。为此,余思非和儿子专门在绵竹教师新村买了一套房,在绵竹学了一年。2007年11月,周老突然向余思非提出,要到武汉去住段时间。时年九十二岁的周老当时双眼已经没有视力,且数十年都未曾离开过绵竹,可突然要远赴武汉,家人十分不解,但余思非立刻应允,并在武汉市武昌区四马路口,大方学校附近租了房屋接周老一家在武汉住了三年。说来凑巧,周老一家刚离开家半年后,2008年“5.12”特大地震便摧毁了他家在绵竹的平房。周老一家全部幸免于难。当然这是巧合。在武汉三年中周老为人看病无数。周老医术精深、专治疑难杂症的声誉已在武汉遐迩闻名,至今仍有不少武汉人还在网上打听周老医生的踪迹。余思非女士还将周老2010年所作八首诗作交与笔者,下面录四首:

述玄子于农历庚寅年秋七月中旬,96岁生辰日前,大觉彻悟,知天道之真,人世之假,天性之乐,物欲之苦,感而赋此,以醒迷昧,使见者闻者,各有启悟,云:

(一)天道忌盈气满倾,无穷欲望岂甘心;

   须知祸福相依附,知足使人安乐生。

(二)往事浮生如旅客,醒来大梦空无得;

  解除罪苦惟行善,学道尊师传妙诀。

(三)人身易失復原难,势利梦中醒即穿;

   尊贵本由修道至,明如日月照空间。

(四)认真辨假立身端,知命顺时自乐天;

迅速光阴去不返,长存道气天齐年。

余思非附注:2010年10月1日晚7点,在武汉市江夏区甯安路83号,由师傅周元邠(述玄子)整理衣冠,逐字口述悟道诗八首,曾文记录,周后楷和李正法在场。

2011年10月,周老决定离开武汉,返回绵竹。他用在武汉三年在武汉为人看病的诊费重建了住房。至今余思非女士每年都来绵竹看望一次周老。少有间断。2014年夏天我在周老家中与余思非老师晤面,了解到她接周老到武汉三年的前后经过。2016年10月—百零一岁的周老再次在家人陪同下乘汽车远赴武汉余思非处又住了三个月。

六、槐轩学者

近年来由双流县文旅局和双流传统文化研习会编的《槐轩概述》一书,共用了国内四个名人的题词,分别是肖箑父、刘大钧、李学勤、周元邠。周元邠先生在该书的题词是:“阐三教之精微,辟群言之淆乱,开治平之先导,作后嗣之梯航。丙戍夏槐轩后学周元邠拜题”。并为该书撰写一联“前型后法随时用,合理应情得众心”。为什么编者如此重视周元邠先生,因为槐轩学的传承者都公认周元邠先生是槐轩学第五代正宗传人。甚至双流传统文化研习会应邀到美国作文化交流时都要以周元邠先生的名义向哈佛、耶鲁大学图书馆赠送槐轩学著作。双流是槐轩学创立者儒学大师刘沅的故里,双流传统文化研习会以传承宏扬槐轩学为己任,该会主要负责人和重要学者均先后到绵竹拜见过周元邠先生。

前两年,近百岁的周元邠先生还发起广收博采槐轩文化有关著述倡议,在他不遗余力地指导下已经系统编印了《槐荫家训》、《槐荫拾语》、《槐云语录》、《槐荫克己录》、《槐轩杂箸外编》、《三圣句解》、《感应篇注释》上下册》八大册国学丛书传世。此外周老还为绵竹城隍庙白云寺严仙观等不少名胜古迹撰写楹联。

周元邠先生默默地以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年愈百岁尚在尽已之力,堪为吾辈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