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博物学家戴维先生与九顶山

发布时间: 2020-10-30 点击数量: 作者:喻绍岳 来源:

1826年,吉恩·皮埃尔·阿曼德·戴维出生在法国比利牛斯山脉的一个小镇,他从小酷爱自然并对探险活动情有独钟,尤其喜欢各式各样的动物和植物。他经常到山野中捕捉昆虫,采集回来制成标本,是一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博物学家。少年时代,他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的国度――中国,那里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他渴望能够到那里看看。然而,对于一个贫穷家庭出生的孩子说来,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毅然决定从事教会工作。因为在当时,只有通过被教会派往东方传教,才能获得这种机会。1848年,戴维加入天主教教会,1851年正式成为神职人员。他迫不及待地向教会提出,要去遥远的中国传经布道,但是,他的请求直到十多年以后才获得准许。

1862年,36岁的戴维如愿以偿被法国天主教会派到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地传教。他被这里各种各样新鲜奇异的动植物吸引住了,他经常到周边地区采集动植物标本,并整理寄回巴黎。戴维对自然科学的痴迷与热情,丝毫不亚于他对宗教的狂热。不久,戴维在上海遇到了一个来自四川灵宝学院的中国学生,这个神学院学生告诉他,在四川有许多闻所未闻的珍贵野生动植物。戴维希望有一天能到四川布教,顺便调查搜集一些动植物标本。

1867年春天,戴维第二次来到中国,被安排在成都华西坝的天主堂工作。然而,成都平静的生活,不符合这个酷爱自然的年青人的初衷。不久,他从他的教徒赖三耶那里知道了在大山深处有一处神秘的地方,那里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他恳求赖三耶带他去看看。赖三耶无法拒绝这位执着的神甫。1867年5月,戴维和他的助手在赖三耶的引导下从成都市出发,经新津、邛崃、名山、雅安、天全、芦山翻山越岭艰难地走了八天,满身泥泞来到了穆坪(今天的宝兴县)。戴维看到这里群峰林立,森林茂密,鸟语花香,心情十分激动,他凭着多年野外考察的经验强烈地感觉到,这里正是他长久以来苦苦追寻的梦想之地,一个充满神奇的动植物王国。

第二天,戴维在赖三耶的陪同下拜会了管辖穆坪的世袭头人坚参生郎多吉土司。坚参生郎多吉土司盘坐在熊皮铺垫的座垫上,满脸疑惑地望着这位来自异域他乡的天主教神甫。沉静自信的戴维目不斜视地看着土司的眼睛,温和恭敬地讲述着自己想到穆坪传教的愿望,以及自己的工作将给土司和他的子民带来的美好前景。听着听着,坚参生郎多吉土司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尽管他不是天主教徒,对戴维神甫的那些说教也不太懂,但是,劝人向善,对于自己的统治总会有好处,何况这个外国神甫看上去还很恭敬。随即,坚参生郎多吉土司设宴款待了戴维神甫,土司殷勤地为客人敬酒,兴奋地指着墙上悬挂的兽皮地图告诉客人,北临康定,南接松潘这辽阔的土地都是我的辖区,你可以尽情游历传教。就这样,戴维神甫成为了夹金山脚下穆坪县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代神甫,开始了六年的传教生涯。

戴维神甫在穆坪传教的六年中,工作十分努力,他走遍了坚参生郎多吉土司管辖的区域,赢得了教民和当地民众的欢迎。戴维神甫除传教外,他把大量的精力倾注在从事自然考察、动植物标本收集上,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先后在穆坪发现了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苏门羚、藏酋猴、亚洲黑熊、绿尾虹雉、雉鹑、珙桐等珍贵动植物种,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轰动,确立了他在世界自然科学史上的地位,使他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达到了光辉的顶峰。

1870年4月,天空格外晴朗,积雪逐渐消融,远处的群山历历在目,正是出外传教、考察的好时节。戴维神甫在几位藏族教徒的引导下从邓池沟出发,由硗碛翻越夹金山,途经小金川、汶川,从太子城(汶川境内)翻越南天门(现什邡市境内),顺金莲池而下进入九顶山区(那时九顶山区的什邡红白、绵竹天池、清平等乡镇均为茂县属地,统归穆坪土司管辖),历时十七天。戴维神甫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所陶醉,他望着无边无际的杜鹃花海感慨不已,“难道这是上帝遗忘的后花园?”

戴维神甫流连于九顶山区的山水之间,他一边在当地民众中传颂上帝的福音,一边继续着他的自然考察。一天,他在金莲池附近的群山之中又一次看见了在穆坪邓池沟见到过的白色硕大的“花瓣”,在生长有桑叶般大小树叶的树丛中迎风起舞,宛如白色的鸽群栖息枝头,他兴奋地采集了一些标本。后来和穆坪采集到的标本一道送回法国鉴定,被定为一个新的植物种——珙桐。如今,珙桐已经在大洋彼岸开花,成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树,获得“中国鸽子树”的美誉。为了纪念戴维这一贡献,植物学界用戴维的姓氏作为珙桐的拉丁文属名,即Davidia。

1870年5月的一天,戴维神甫在绵竹小长河坝附近考察,突然看见对面山坡的树林里,有一群身披色泽金黄的动物在树上嬉闹,他驻足久久的观察,发现这种动物也是曾在穆坪见到过的一种猴,他是这样描述的:“这种猴色泽金黄而可爱,身体健壮,四肢肌肉特别发达。面部奇异,鼻孔朝天,几乎位于前额之上,像一只绿松石的蝴蝶停立在面部中央。它的尾大而壮,背上披着金色的长发,长期栖息在最高雪山的树林中”、“这简直就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中神的化身,是令人推崇的理想产物”。当这种金黄色毛皮猴子标本运回法国时,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主任的米勒·爱德华兹教授看见这种唯中国才有的动物,真是爱不释手,面对这种肩上披有40公分长的金黄色长毛,鼻孔朝天的稀有猴子,他很快联想到帝俄十字军东征时的一位闻名西方的漂亮而美丽的金发女郎洛克塞尔安娜,这位美丽的金发女郎唯一的缺陷也是鼻孔有点上仰。爱德华兹教授情不自禁地为这种猴子定名为“洛克塞尔安娜猴”,后来,经戴维神甫建议才改名为金丝猴。

1870年5月末,戴维神甫正同几位向导游走于什邡头道金河的山谷之间,突然一位向导指着山谷对面的山坡对戴维神甫说:“快看,那是黑白熊”,戴维神甫举起单筒望远镜望向对面山坡,看见了一头他在宝兴见过的“黑白熊”,“小熊”黑白相间,憨态可爱,在山林中慢悠悠地走着,不时还东张西望,潇洒至极。戴维先生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连连叫好,直到“黑白熊”消失在森林里,他才放下了望远镜。后来,他把“黑白熊”介绍到了欧洲,才被定名为今天的“大熊猫”。

在九顶山区的药农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着咕咕叫,顺着山道跑,找着羊鸡窝,贝母少不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你听见绿尾虹雉的叫声,顺着找过去,就会发现它的窝,在它的窝里储存着很多极品贝母,九顶山区的药农从古至今就是这样在山里搜集贝母的。戴维先生还真成了这样的“幸运儿”,1870年6月中旬,戴维先生和他的向导们翻山越岭,餐风宿露,一如既往地在九顶山区传经布道和考察野生的植物。有一天,他们正行走在山林间,突然,远处一阵“咕咕”声传来,一位向导打出噤声的手势,戴维先生他们闭着气朝前看去,在远处的草坡上有两只头顶和脸的下部及耳羽金属绿色;从头顶后部耸起短的冠羽覆盖在颈项上为青铜色;后颈、颈侧和上背为红铜色;上体紫铜色或绿铜色,下背和腰白色;下体黑色,尾蓝绿色;雌鸟深栗色,具淡白色和皮黄色斑的色彩艳丽的小鸟在林中漫步,他们慢慢向前靠近,企图抓住这两只小鸟。不知是谁不小心带动了灌木,弄出了响声,机警的绿尾虹雉听见响声,即刻展翅飞走了。他们没有抓到这两只小鸟,却在灌丛中发现了小鸟的窝,在窝里发现了很多贝母,他们高兴的说不虚此行。后来,戴维先生在藏族向导的帮助下,历尽千辛在宝兴邓池沟抓到这种小鸟,被命名为绿尾虹雉,由于其雄鸟羽毛由10种不同颜色的锦绣组成,闪耀着独特的多彩金属光泽,在林中漫舞,象彩虹一样灿烂夺目,故有“鸟国皇后”之美誉。

戴维神甫与九顶山区渊源最深还在于他对九顶山区杜鹃花科植物的调查研究,他足迹遍布九顶山区数百平方公里,他先后搜集了近30多个杜鹃花种,都载入他的著作《戴维植物志》,并将其介绍到法国、介绍到欧洲。由于戴维神甫对九顶山区杜鹃花科植物的研究,引起了中外植物学家的注意,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研究杜鹃花的著名专家方文培教授曾在这里对杜鹃花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记录了三十几个杜鹃花种类,提出九顶山区可能是中国第二个杜鹃花分布中心的假设。随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刘照光教授和四川大学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到这里进行过杜鹃花植物资源调查,据最近四川大学冉江红博士所主持的“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结果报导,九顶山山区的杜鹃花植物有36种,而且有些还是本地特有种。

沧桑变异,戴维神甫辞世已经百余年,他在九顶山区的足迹已被岁月淹没,但他热爱自然,为探索自然之谜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而努力。今天,人们为了更好地保护九顶山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先后建立了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千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宝顶沟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用实际行动保护和建设九顶山区的生态环境,我们相信明天的九顶山区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