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堂、谢经宇:父子良医

发布时间: 2020-10-30 点击数量: 作者:刘良国 来源:

谢玉堂,字道湘,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出生罗江县略坪场一个贫农家庭。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谢玉堂十七岁,在略坪场跟一名中医学医。三年满师后,自己觉得学得的东西不多,便一面刻苦自学,一面出外在罗江、绵阳、成都等地拜中医界的名医为师,以广学识。

在罗江县城时,谢玉堂拜一位著名老中医为师,学习《伤寒论》《温病条辨》等典籍,一年之内足不出户,苦心钻研,颇有收获。当时有一位姓潘的老中医,医术精湛,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深有研究,且有丰富的实际临床经验,谢玉堂很想拜他为师,学其精华,但潘老中医名重当时,谢玉堂怕自己人微言轻,地位悬殊,未必能得到潘老先生多年积累的临床真谛。不久老先生双目失明,加之早已妻亡子丧,过得孤苦伶仃。谢玉堂得知后诚心诚意将老先生接到家中,奉如生父,精心照料。潘老先生感激谢玉堂的一片诚意,遂将其所学及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谢玉堂。谢玉堂医术大有长进。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谢玉堂三十岁,正式在略坪场开药铺对外行医。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略坪地方恶势力猖獗,团总易培岗等当地恶霸多次勒索谢玉堂,甚至对谢玉堂进行陷害。谢玉堂被迫迁到德阳城里开馆行医。此前,德阳绅士刘及云患疑难症求治于谢玉堂,很快痊愈,谢玉堂声誉鹊起,名传德阳、罗江等地。到德阳后在东街设医馆行医济世,由于医术高明,求治者络绎不绝,名声大噪。

谢玉堂对外科、眼科、妇科造诣精深,组方配药有独到之处。他用火针穿刺治疗法治疗瘰疬(俗称“老鼠打洞”又称“老鼠疮”),疗效神奇而远近闻名。他还依据著名外科典籍《外科诊治全生集》的处方,自己配药制成外用药“阳和解凝膏”及内服“阳和解凝汤”,临床使用效果很好。

谢玉堂熟读大量古代医典,灵活运用而不唯古书是从,通过临床实践,勇于创新,目的在于治病救人。他待人真诚,对已严谨,诊病处方一丝不苟,他常对其门人弟子说:“不要把自己困死在书籍里,要吸取前人论述精髓,结合实际情况,融会贯通,才能在临床处方上运用自如。”

黄许镇一个姓邓的少女患肺痨,很多医生都未治愈,后慕名求治于谢玉堂。谢玉堂认真问闻望切之后,投以“调胃承气汤”加洋参一两(当时为十六两制,一两约现在31克),嘱病家即时煎服,若夜间下泻,心闷难受时,适量服参汤。病人连服二剂,症状好转,谢玉堂又以“益胃汤”之剂调治,病人终于痊愈。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德阳县流行痢疾,患者甚多,半数以上的病人都到谢玉堂医馆就医而得救。谢玉堂一面诊治病人,一面积极向群众宣传痢疾的预防措施,并且把自己从《石宝秘录》中取用的处方如“援绝丹”、“苦参料蒜丸”的秘方抄送于群众,广为张贴,使群众自己掌握治痢疾的方法。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谢玉堂被推选为国医馆德阳县支馆馆长。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由他主持先后举办了“国医堂”“针灸讲习班”,德阳、罗江、绵竹等地的学员120余人参加了学习。罗江有五名学员因家庭困难,无力缴纳学费,谢玉堂热情资助他们,使他们顺利入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亲自到成都聘请抗战期间在四川避难的我国著名针灸学专家、伤寒学专家到德阳为学员们授课。他自己精心编写了《温病条辨歌括》《伤寒分证表》等教材。并开展配制膏丹丸散药剂和处方等实习课程,采用灵活多样、敢于创新的教学方式,严格要求学员们熟读祖国优秀的中医经典著作,深受学员们的敬佩。后来很多学员都成为医务人员,大多数学员都是地方上中医界的佼佼者。

谢玉堂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群众爱戴。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治病救人“不以貌取人”、“医无贫富一般亲”的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每逢贫苦人家求医治病,他总是热情服务、精心诊治,不拘诊费多寡,可有可无。很多病员沉疾得愈,铭感在心,赠送其匾甚多,在中医界以德高望重著称。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谢玉堂积劳成疾,患喉癌不治,逝于德阳,享年74岁。噩耗惊传,人们无不为之痛惜。

谢玉堂逝世后,其子谢经宇继承父业,医德医术一如其父,在中医界传为美谈。

谢经宇,生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自幼随父习医,深得其父真传。青年时期便与父亲同时应诊,被誉为中医界内“四大台柱”之一,颇有影响,人们谓之“青出于蓝胜于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和卫生部门对谢氏中医精湛的医术非常重视和关注。1955年,谢经宇受聘于绵阳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站,担任领导职务。积极投入血防战线的谢经宇干劲倍增,一展其所学,为血吸虫病的防治做出了贡献。他在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患者时,运用传统处方配以新的临床研究成果,获得了很好的疗效。因此,被派往上海等地学习和交流经验,为治疗血吸虫病做出了不少成果。

1957年,谢经宇操劳过度,痼疾缠身病逝,年仅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