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猷:医经三代誉凯城

发布时间: 2020-10-30 点击数量: 作者:李岷生 来源:

先父中江县名中医李绍猷(前清文林郎)城关珠市街茶窝巷人,生于1869年,卒于1948年。有子二人,女四人,孙四人,孙女三人,其中两人学医,医经三代,誉满凯城。

先父垂髫读书,天资聪敏,少具才识,对经史子集,诗文词曲,钻研尤邃,始知儒者念切痌瘷,得志则洪其道以仁民,不得志则推其心以寿世。继而矢志歧黄之术,师谢从久仪、张化宇、陈可知,陈乐先、李介眉诸位先生,刻苦攻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雷公药性赋》《本草求真》《医宗金鉴》《濒湖脉学》等经典著作。对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及金、元四大家医集,无不钻研而深思;对温病学说,叶、薛、吴、王诸家著作,在诊余之暇,竟能争分夺秒,熟读背诵。先父常云:“根底要坚实,还得苦读深思,明白真理,着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云:“医不知理.无法治病,但是前人之方规矩准绳也,要用之以活。古人云,遵之经,断自我”。

先父与名医常绍先为挚友,两人同年,交往甚笃,经常聚首谈心,交流经验。内容除医疗经验外,还探讨文字内容所表现的思想性,文学性以及书法艺术等等,他们的交往有如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先父生平对内、难、伤寒读之以严,研之以精,用之以活,师古而不泥于古。一次赴三台给田某治病,其人嗜酒,病小便不利,眼睛突出,腹胀如鼓,下肢肿硬欲裂,饮食不能下咽,当地医者用淡渗泄水之药均罔效,先父与众医研讨,乃云:“其疾转深”,《内经》有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减焉,气化则能出矣,今用渗泄之剂,而病益深,气不能化,是何故欤?”又云:“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淡渗泄利,皆属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何能,即改法治之,以阴剂龙胆泻肝汤化裁,投之立效,后续数剂乃瘳。众医谔然,乃云:“此又一扁鹊也。”后有诗赠云:“厥疾临危不易攻,延君幸来梓州中。群方药饵何曾效,妙用良法却奏功。著手成春濒湖在,起死回生扁鹊风。离情共进一杯酒,敬仰川北济世翁”。

钟定安之妻患目赤暴痛,上下眼睑青肿,痛不可忍。先父云:目暴赤从下而上,六经辩证,病从阳明来也。与肺胃肝台而为病,乃以泻肝肺之邪而以阳明药入之,投之乃效。既而病复发,先父复诊之乃云:诸脉皆属于目,脉病则目从之,此经络不调,则目病未已,果如其说,因如前法治之,以菊花洗肝散加草决明。寒水石,石膏,投数剂,疾瘳。

凯城之南陈元祝,患腹胀如鼓,痛不欲生,先父诊之,脉象沉紧,舌滑而腻,断为疰痛,速用备急丸救之,以大黄一两,巴豆五钱,干姜三钱,水煎服一剂,大便下腥臭水一盆,腹痛乃止。善后以理中汤加法落海收功。

中江县吏舒某之妻患产后崩血,经久不愈,骨瘦如柴。延先父诊治,脉象沉细而涩,舌淡赤苔少乏津,先父断为气阴两虚,肝脾失调,应以调肝扶脾,补气养血,以人参养营汤加鹿茸,服三剂效果显著。清代叶天士医案有云;“形不足者补之以味”,乃以牛乳辅助治疗,原方继服十剂,继以广三七炖鸡服二十剂,其病即瘥。当时以“儒医”匾额相赠。

先父生平为人正直,品德端庄,医术超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常云:“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非聪明理达不可任,非广洁纯良不可信”。并告诫我以“真知”为贵,重德轻财。这种朴实的医德教育,是难能可贵值得遵循的。不但教我如此,教门徒亦然。

先父一生对外接收门徒四人,有雷肇声,李深如、房近孚、戴亿等。教门徒甚严,首以医德为重,以济世活人为心,不准贪财索利,高取病人礼金,以医敛财,要以学术为重。

先父有“儒医”美称,看病精细,四诊八纲辩证,无不兼顾。待病人态度和蔼,平易近人,病家有请必至,不计酬金。每日门诊后出诊必至深夜方能回家,如遇疑难重症,不辞跋涉辛劳,以治愈病人为乐;对待病人,无论富贵贫贱,乡绅权势,一视同仁。偶有心得体会则以笔记之,以作教授门徒之用。所著有《杂症心得》《儿利医案》《脉诀选要》诸书。如见贫苦病人则以自己所得之酬金相赠购药,每年则令家人到慈善会购买送药票数百元,给贫苦病人看病后,到城内鼓楼街同春荣药铺拣药。生活有困难者给钱买食。先父一生乐善好施,乡人口碑载道,遐迩咸闻。

1945年夏,在伪县政府明令下,成立中江县中医师公会,同业人员要先父担任理事会成员,先父因诊务忙碌,则令我胜任其名。先父爱读书,晚年喜阅史籍《资治通鉴》,并擅书法,爱临写王羲之《兰亭序》《淳化阁贴》,颜真卿《家庙碑》,李邕《李思训碑》,索画者则挥毫以应。先父擅用篆、隶笔法融汇阁贴,作书浑厚古朴,沉着痛快,纵横跌宕,顿挫自然。诊余之暇还爱作诗文以自娱,有《函谷草堂诗文集》,后来几经迁徙,原稿已失。

先父辞世已三十七周年,人们经常怀念,当年经父医治痊愈者尚有人在,提起先父,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