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洪基:祖孙三代“夏骡子”

发布时间: 2020-10-30 点击数量: 作者:冯再光 来源:

据《绵竹县志》1992版载: “夏骡子,名厚安。城区苏兴街人。专长骨伤科。据闻以骑骡子出诊,或云: 因病家一请就去,不怕路程辛苦,四方奔驰。故以‘夏骡子’称之。”而民间更趋于后一种说法,当地上了年纪的人,即便不认识夏厚安也听说过这位老中医骨伤科专家。老百姓对“夏骡子”相当崇敬,崇敬的理由,都缘于夏厚安的良好的医德。

夏氏是中医骨伤科世家,其医治骨伤,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到民国时期,夏氏医治骨伤的医术医德更为出名,可以说,川西坝的人无人不知。

本文要说的,是“夏骡子”夏厚安的儿子夏洪基。

夏洪基出生于1936年,十六岁时跟随父亲学医。当初,他父亲并未直接教他学医药知识,而是每天叫他打杂,练武。年轻的夏洪基起初不知道原因,暗怪父亲。他父亲对他说: “郎中医治骨伤,首先自己得有一身好骨架。武术与气功练就,方能施救于人。” 他一听,感到父亲的话很有道理,从此对练武不敢怠惰,最终练成一身好功夫。尔后,父亲才从识药、拣药、熬药、做膏药开始一步步教他学医,直到夏洪基能熟练掌握各种药物的性能后,父亲夏厚安才教他配药及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动、量”六诊和一些特殊诊断。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夏洪基逐渐掌握了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成了名震川西的中医骨伤科医生。夏厚安去世后,“夏骡子”之名自然而然地又传到了夏洪基身上。

老人们说,夏洪基不仅医术高超,为人处事也谦和。几十年前交通不便,有些人在劳动中不小心手脚受伤或遭受意外骨伤,严重一点的走不了路,家里距医院又远,只要病家一请,夏洪基不管夜里还是雨天,就会及时背起药箱,赶到病家。还有的老人说,夏洪基以行医为生,却药费很低,对农民患者,他把纱布绷带取下来,换上干净的纱布绷带就不再收费。这是因为他把患者的旧纱布绷带取下叫家人洗干净,经过消毒后再利用。最让人感动的是,遇到贫困的患者,他还不收任何费用,直到治好为止。

夏洪基在行医过程中,不仅将夏氏原有的经验与秘方传承下来,还不断总结夏氏中医骨伤理论。中医骨伤科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医的一些方法治疗骨折、伤筋、骨骼及关节错位等病状。而在看病时,中医骨科医生最主要是通过手法来给患者治病。为患者止痛的办法,也是靠手法及中草药。所以,夏洪基在研究医治人体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损伤与疾患方面,总结了一套独到的经验,如:“手摸心会”、“拔神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夹击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而他研制的膏药,也是纯中药制剂,其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良好功效,也被临床使用所证明。

绵竹的茶馆里,到现在都有一些老人把夏洪基从医故事当作龙门阵摆,听众一般都是中老年人,因对“夏骡子”比较了解,便经常发生你一讲我接着讲的现象,这一个一个的传奇故事,如果收集起来便可成书。老人们在讲述这些故事时,虽然难以讲清故事发生的准确时间,但是,讲述人却记得患者姓甚名谁,现略举一二:

建国初期,绵竹城关镇有一位姓李的男青年,据说由于人长得很英俊,追他的女孩不少,可是,正当他春风得意之时,却不知不觉得了歪脖子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脖子越来越歪,这样一来,原来追求他的女孩子都不理他了。他很痛苦,也无心工作,更不敢谈找对象。他到处求医,却无济于事,后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了“夏骡子”。夏洪基问了他一些发病前后的一些情况,又仔细进行了观察,于是采用正骨与药物并施的办法,不到一年,这位李姓男子的歪脖子慢慢得以复正,不到两年,基本恢复到正常。

“文革”时,家住民主巷的张大爷突然有一天腰杆疼痛,不仅起不了床,翻一下身子都痛得大叫,他是以拉板板车、为建筑工地送砂石为生计的人。老婆和儿子慌了,急忙找到“夏骡子”,象往常一样,夏洪基拿起药箱到了张家。他按了几下患者的腰部,便将张大爷反身背起来在屋里走了几圈,张大爷痛得大叫,吓得张大爷的老婆直叫如何是好。说来也怪,“夏骡子”随即把张大爷放在床沿,张大爷居然坐稳就不叫了,“夏骡子”又给张大爷开了三副药,贴了三张膏药,对其家人说:“休息三天,第四天拉不动板板车来找我”。到了第四天,张大爷真的去找“夏骡子”了,不过,是拿了两瓶绵竹大曲去道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土门乡有个王三娃,年纪不到四十,患了骨髓炎。作为农村的种田人,患有此病可谓要命。一个犁地担挑的壮汉,一下子卧床不起,家里有多苦可想而知。他家四处求医,均不见效,最后想到了“夏骡子”,夏洪基又背起药箱到了土门。根据王三娃的病症,他用夏氏偏方,并告诉病人家属急不得。因为王三娃这种病已经得了很长时间,再一方面,多名医生又用药多年,自己用药前,须待病人体内各种药性消除,然后再服用夏氏祖传偏方进行治疗。经过三个月的医治与观察,夏洪基以肯定的口气对病员家属说:五年内即可治愈。结果,刚过三年,王三娃居然奇迹般地站起,过了一段时间,还可以帮家里干一些轻活了…… 

就这样,夏洪基从一个以家为诊所的郎中,一步步成了绵竹著名的中医骨伤科医生,还逐渐办起了骨科医院,医院位于绵竹马尾乡绵汉公路旁,当时对外名称为: “绵竹第二中医院”。该医院先后引进了部分先进设备,也引进了专业学校毕业的医师。然而,夏洪基仍秉承“简、便、验、廉”的从医理念。因中医骨伤科医药成本相对低廉,收费也不是特别昂贵,所以受到患者称赞,绵竹第二中医院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声誉很高。

1996年夏洪基退休了。为使夏氏的医术发扬光大,他把两个儿子也培养成了中医骨伤科医生,对儿子,其施教之严,要求之高,丝毫不低于当年父亲夏厚安教他。

当夏洪基的两个儿子都完全可以独立行医的时候,夏洪基告诫他们:“宋代史堪在《史载之方》里有几句话,你们一定要谨记:受病有浅深,使药有轻重。度其浅深,分毫不可差;明其轻重,锱铢不可偏。浅深轻重之间,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随着夏厚安的年事已高,他不再坐诊。然而,他是闲不住的人,为保持退休生活充实,他除整理夏氏中医骨伤科理论外,仍然对一些上门求医的患者尽心医治。这个时候,他的医疗条件更为成熟,大儿子夏万俊,小儿子夏万荣已是医术精湛的中医骨伤科专家,并分别开设了骨伤科医院。小儿子夏万荣办在绵竹的医院有两处,仍冠以“夏骡子”之名,让绵竹这一老中医骨伤科医院牌子焕发青春。

“5·21”特大地震,绵竹遭受重创。霎那间,绵竹各乡镇及企业受伤人数陡增。夏洪基小儿子夏万荣的医院住满了伤病员,而且伤者不断增多,有的手被砸成骨折,有的脚被砸断,有的头被砸破……医院外都停满了拉伤员的车,一片呻吟声催人泪下。已经七十二岁的夏洪基不顾年老体弱,与儿子夏万荣及医院所有医护人员一起,汇入了抢救伤员的工作。他们知道,作为医生,自己坚决不能流泪也更不能哭!伤员把他们看作救命的希望,如果自己有一丝软弱情绪,伤员的精神就会崩溃。此时,X线检查、CT、核磁共振、同位素骨扫描和超声检查等影像检查设施设备因停电都无法进行,于是,中医骨伤医治方法在这个时候却显示出了巨大优势。在停电的状态下,夏氏父子用手对伤员骨折进行复位、固定,治了一个又一个……他们也记不得到底医治了多少伤员,反正,每个医护人员的身子就像散了架似的,直到库房里的药用完,伤员还在来,好在解放军和有关部门及时赶到,供药问题才得以解决。

2016年7月,夏洪基去世了,但他的医德与声望以及高超的医术却被故乡人不会忘记。而他两个儿子,永远铭记着夏氏两百余年精益求精、悬壶济世的历史,永远铭记着父亲夏洪基的“骡子精神”,分别在自己的医院默默地践行着“医即为民”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