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章:以德治骨称妙手

发布时间: 2020-10-30 点击数量: 作者:廖继荣 来源:

战乱横生匪祸连连的二十世纪初叶,为了生存,人们常习武练术防身保命。在广汉鸭子河中游南岸出了一个武术教官,他叫余乐斋。他一生习武,练得少林正宗滚蹚刀,无论缠头裹脑、翻转劈扫、撩挂云刺、托架抹挑等,如行云流水,劈、撩、斩、刺却似猛虎。他个头不高,不过1.6米,但武艺高强,在各地的擂台赛上斩获多枚金牌。当然习武之人难免不受伤,常有伤筋动骨之亊,此时要寻医用药往往不方便,故习武之人都会学医自用,尤其在骨伤方面,习武人有其独特体验,凭着对经络骨骼的认识,以及对气血运行的理解,较常人容易治伤疗骨,中医骨科由此而生,往往武艺高強之人同时也是治伤疗骨的专家,余乐斋正是这样,因习武而成为名播川西北平原的骨科医师。从武林高手转变成社会名医,这既是一种必然亦是社会促成。他因是地方名人,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聘为雒城镇的副镇长。当然,解放后他就必然被划为黑五类的最后一类——历史反革命分子。有了这样的身份,日子过得怎样是可想而知的,好在他许多年做的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事,因而受到的冲击并不严重。

但在那个强调出身成分的时代,他的后人在受教育和就业等方面是受到限制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他的儿子余德章在广汉第二中学初中毕业了,按理应该考高中继续读书,凭着勤奋和聪明,考上高中考上大学是没问题的,但学校告诉余德章,他只能从哪里来再到哪里去。

那年月出身不好的子女,人年龄不大,但很敏感,聪明劲儿藏在骨髓里。余德章知道自己不可能再象出身好、根子红的同学那样继续上学读书了,因为1960年他通过考试,成绩过了录取分数线10多分,政审时因为他出身于五类分子家庭,被取消了录取资格。第二年他继续参加考试,政审放了他一马,最后录取了他,得以进入广汉县第二中学(国立)读初中。他可以平静地面对这一折腾,不过另一件事却让他久久难以释怀,就是他离校时也未被吸收进共青团组织。当然不是他不想加入共青团,而是他一直象共青团团员那样热心助人、努力学习、遵守纪律、树立理想,他写过申请,参加过青年积极分子会,但就是未被批准加入共青团,他不明白的是共青团的干部找他谈心,明白告诉过他是不唯成份论的,但最终他还是被卡在了共青团的组织大门外!

这样的思绪象游荡的魂,若及若离在他身前身后绕来绕去,摸不着也挥不去,折磨着一颗雅嫩的心。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社会己完全乱套,正常秩序全打乱了,余德章这一届初中毕业生本该在6月底离开学校,但文革进了校门,他们被拖到10月才离开学校。

余德章回到了父亲身边。从学校到他的家有二十余里,那年月广汉的村道基本上都是鸡公车(手推独木轮车)道,而且曲曲弯弯,推车人常会在路上崴了脚踝或闪了腰,若不及时治疗,劳动和生活会长时间受影响。那天,余德章在路上就遇见一位推车人瘫坐路边等待救护,余德章上前问过后,想自己父亲是治骨名医,疗骨治伤的招式平时自己也有所见闻,眼见其人一脸的痛苦与无奈,忍不住上前抓住病人腿脚就一阵推扭,病人大叫让他住手。余德章见病人毫无他父亲与人疗伤时病人好转的那些表情,才知自己虽是名医之后,但未修习过这方面的技艺,有救人之心但无治病之才,故有了此时的尴尬。不得已,余德章将病人扶上鸡公车,一路推回他家,让父亲余乐斋三两下就解除了病人痛苦。

此事让余德章从中明白了些许道理,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唯后天的学习与实践才会锻炼出能力,且需要时就可派上用场。他决意做有能力的人。

在农村,当时的文盲和半文盲占了人口的多数,一个初中生回到生产队是有明星效应的,他放下书包才几天,生产队就让他当了记工员,这在近两百人的社员中,排名一下子就进了生产队前五名。这对年少的余德章来说,意味着荣誉,意味着他有能力。不过余德章是清醒的,要生产队的社员认可他,他还得认认真真地融入到“农业学大寨”的洪流中。

余德章喜欢利用午饭后的休息时间背诵农谚:“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七十二行,种地为强,管你是谁,肚皮要粮。”“瘦土薄地出黄金,只怕懒人不用心。”……

背诵农谚后,余德章又背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余德章想的是既然回乡当农民了,就得做个实实在在的农民。在他背二十四节气歌时,大队支部黄书记来了:

“德章啊,你还会背节气歌,我有时都背不全,行,象个老农民了。”

“嘿嘿,当农民嘛,与种庄稼沾边的岁时节令应该知道的。书记有事?”余德章请黄书记进堂屋安座后问。

“大队上缺个赤脚医生,你是名医之后,这事非你干不可。大队支委会昨晚研究过,五位支委都同意你。我来是通知你明天到公社医院参加培训。”黄书记直截了当说出来意。

当赤脚医生一年只需出工280天,不象其他人一年得出工360天。当然他也知道这不是件轻松事。

那时他的父亲余乐斋己是公社医院的骨科医生,其手法复位的医术独到,治愈率高,慕名来求医的病人络绎不绝。他父亲得知他当上赤脚医生后,就有意将手法复位的治骨疗伤医术传授给他。他父亲每天从公社医院下班回到家吃过晚饭后,就叫上余德章在堂屋里给他传授中医理念和为医之道,同时手把手教他治骨疗伤的方法。父亲给他讲手法复位的时机,伤后1至4小时是最佳复位时机,伤肢出现严重肿胀或水疱时,要等肿胀缓解后才能复位……

为了手法能精准地达到治疗要的技巧与力道,余德章每晚在听了父亲的讲学后,自已还得回屋阅读大量的医学和医药杂志与专著,常一个人练习手法与习读医书至凌晨。

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余德章的医术大有长进,同时对中草药的药性和药方有了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一些常见病他已能够进行初始的治疗,当然在其父亲的指导下,他对骨伤诊治有更深的认识。时间在他勤学苦练的过程中悄悄流走了,他在履行赤脚医生职责的过程中,己渐渐忘记了他的家庭出身,做事不再谨小慎微,而是敢于担当,勇于追求和探索。

转眼间余德章己做了三年多的赤脚医生,大病见过,小病治过,治病救人的信心倍增。这年秋天的一个清晨,广汉万福乡有人给他背来一位病人,是位20多岁的年轻人。从护送他来的家属口中,余德章得知病人是下河坝淘河炭,过独木桥时踩滑了,下身受伤出血。余德章检查后得出结论:骑马式尿道损伤。这是中医学名词,俗话说就是阴茎断裂。这对一个20岁冒头的未婚青年来说,无疑是一次灭顶之灾。

病人头天曾到成都华西医院就医,院方告诉他们要治好得花几万元。那年月要一个普通农村青年立马拿几百元出来,也是个极其困难的事,那时劳动一天才值几角钱。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返回广汉家中进行保守治疗。回家后,有亲友来探望,闲谈中说起余德章是个了不起的人,无论诊病施药都有独门方法,且只收药物的成本费。有这样的好人与好事,病人当然不愿错过。第二天打早就从二十里外的万福来到了鸭子河北岸的桅杆村,找到了余德章。

年轻的余德章面对病人有着滿腔的热情,看那壮男痛苦的模样,他脑海里只有两个字:救他!这种不计得失的决定,是他的自信和气魄,是他苦读医书并接受名医父亲的精心指导下而养育出的那盘存在胸的底气。

给病人做了检查后,余德章开出了他父亲配制的专治阴挫闪歪的伤药秘方,同时辅以手法复位的医术,几天后病人病情明显好转,三个月后阴茎己能挺起。

这事有些传奇色彩,后被人传了出去,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余德章在民间被广为接受,成了十里八乡闻名的骨伤科赤脚医生,并在人们心中积攒下永远的温暖。那时有首电影插曲:“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

当年坝坝电影放《赤脚医生》时,余德章只要不出诊,就会去观看,听到这首插曲,他双眼会盈满泪花。他是位医生,追求严肃的理论和方法上的精准,但他也是位性情中人。

他第一次运用手法复位治手臂骨折,还闹出一段小小的佳话。

1967年“大战红五月”的一天,广汉南丰公社一位年青的农村少妇,刚生小孩几个月,在家吆鸡儿时,不慎摔了一跤,导致左肩膀脱位,然后从20里外被送来找名医余乐斋治疗。那时的余德章己跟着父亲学医多时,手法复位的方法要点即反折、回旋、端提、按正、分骨、扳正等手法已烂熟于胸,并经他反复揣摸和演练,已达到手随心动,心随神行的境界,唯一的缺憾就是还未曾实践。

父亲余乐斋把自已一生之学全传授给了儿子余德章,并且还将自已的一些想法和努力方向都向余德章作了交待,希望儿子不辱没余氏骨伤的名号,并能在此基础上精进向前发扬光大。检查过这位女子的伤情后,余乐斋老先生转身对余德章说:

“德章,病人就交给你了!”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余德章细心做好疗伤的准备工作,对家属说:“请把病人扶到我家外面那棵苦楝树下。”

“爸,把你练武用的绷带拿给我。”余德章象领兵的指挥官,不停地发出指示。

在众人的协助下,余德章用父亲平时练武用的绷带将少妇绑在苦楝树上。按理手法复位应先麻醉消痛,但因少妇才生小孩几个月,还在给孩子喂奶,若进行麻醉怕影响少妇乳汁的分泌,不麻醉又耽心手法复位时,少妇护痛扭动而错位,失去一次成功的机会,这会给病人后来的治疗埋下潜在的不利因素,因此,余德章要将少妇绑在苦楝树上,保证手法复位一次成功。

准备就绪,余德章抓起少妇脱位的手臂,按照父亲传授的方法扯拉反折,然后对准脱位猛地用力端提捺正,只听少妇“呀”地惊叫一声,一股液体直喷到余德章脸上。开始还以为是少妇疼痛喷的唾液,余德章瞬间有些不高兴,待他抹把脸摊手一看,才发现是少妇的白色的乳液!原来是绷带从少妇乳房下捆过去,因少妇穿的是背心,余德章用力时,绷带一下勒紧了少妇胸腹,顿时将少妇充盈的奶水挤压出来,喷到了余德章脸上。

后来这事被外面传说成余德章还在吃奶时就会手法复位了。

在余德章一生行医的过程中,不求名不求利,坚守着医生的道德追求,他努力实践着为病人服务的九字原则:痛苦小,时间快,花钱少。这是他为病人着想自己给自己定的规则。由此传递给病人的是一种希望,也就是说病人见到了余德章,他就会感到自己得救了。他从医40年,没有发生过一次医患纠纷。他做人厚道。

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让农村在外承包工程的人先富了起来,成都市洞子口一位30多岁的男人就是其中之一。他家三代单传,现在他又挣到了钱,于是娶了个十八岁的娇妻。女人年轻,容易怀孕,可保证实现他传递香火的愿望。他妻子怀孕后,想百分之百的保住胎儿,于是在临产前一段时,被他专车送到德阳妇幼保健站,因为站里有他一位亲戚,而且是负责人,他想他的妻子生产时各方面会得到最好的服务。当然,他的亲戚也确实尽了心尽了责,看来生产的事一定会顺利圆满的。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面对产妇丈夫的期望,也许接生医生精神压力太大,居然将胎儿的左脚弄骨折了。这可成了大事,那位一心想儿子今后薪火相传壮大家族事业的父亲,面对保健站的紧张,放下一句话:给我一个健康的儿子!

新生儿被弄成脚骨折,这可以说是医疗事故了,意味着接生医生、保健站都有责任,不仅相关人员会受到处罚,传出去保健站的声誉也会大大受损。好在保健站负责人与当事人是亲戚,能坐在一起协商。商议结果就是保健站出面请余德章到德阳用手法复位施治,这样可免除动手术给婴儿造成后遗症的可能。

余德章在当天就接到了电话,他没有推辞,他认为一个人出生后就成了残疾人,无法享受正常人的生活,所有美好的希望都被这片阴霾长久压住,对人生而言是件非常可怕非常悲哀的事。余德章不愿多想,他决心要救这位婴儿,要扫除他头顶的阴霾,让他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让他的人生没有缺憾。

每天下午那位父亲会用专车把余德章悄悄接去,然后又悄悄送回广汉,连续十几天。余德章为婴儿脚复好了位,治好了伤,为医患双方解除了心头之虑。

其实这是余德章的一次义诊,因为这件事德阳保健站是该承担责任和一切费用的,不过事情由此也会公开化,会给当事人和保健站带来重大损失,一是婴儿成人后,会被不知情的人误说成有疾的人,影响他的成长以及婚姻家庭生活,再是保健站也会受到处罚并对声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余德章不领报酬就没有记载,伤者家属无异议,事情就会烟消云散,最后达到医患双方都满意。许多时候“私了”是可以解决民间纠纷和矛盾的。当然这是题外话。

悬壶济世,中医师的职业操守,为医大义深植在余德章內心。这种不收钱白干活的事并非孤例,当年骨科医院刚建立,正处艰苦创业阶段,广汉和兴镇一位中年人干活时弄断了脚杆,找到余德章说自己是家中全劳力,上有瘫痪老人,下有盲女,日子过得艰难,说到底就是没钱。当天余德章给他进行了手法复位后已过了中午12点半,余德章为他免除了自已该得的收入,白干两小时不说,还把病人带到自已家中吃午饭,尽量让病人减少费用。

余德章以他良好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得到骨伤科专家的肯定,在社会上百姓口碑极佳,这让他多次获得了先进工作者称号,更显耀的是还获得了2008年广汉市“5.12”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这是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网友“ 红尘k绝o恋o”当时记下的日志:

    ……

14:46,接到我公司有同事在地震中受伤的消息,我离开办公室,与其他2个人把他送到广汉市骨科医院救治。到达医院,我的天啊!医院已经对所有人员进行紧急疏散,医院的空地上满是被疏散的病员!急诊室(1层小楼)内外大批在地震中受伤的伤员被陆续送来,整个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在院长的领导下跑来跑去给地震中受伤的伤员进行诊断,2个年轻的护士登记,其他的在协助医生忙碌的救治伤员…… 

15:00~16:30,在医院的急诊室门口,我一边跟轻伤的伤员聊天,一边劝解他们不要紧张、不要抱怨没有得到全面的治疗,比你们严重的很多很多,大家都耐心点,让重伤的先抢救。

在这个时间段,据我初步估计,最多每隔5~10分钟,就至少有一个因为地震而送来的伤员。受伤原因基本是在地震中慌忙撤离摔伤的,万幸的是:1.我们这里当时了解到,也是我看到的,最重的一个摔断了右小腿,留了很多血;2.在有伤员送来后,轻伤的以及家属都很好的配合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抢救伤员。 

……

地震给广汉骨科医院先后带来了八十多个骨折骨伤病人,来自德阳市的什邡、绵竹、罗江,成都市的都江堰、彭州,以及绵阳市、广元市和雅安市,五大地级市都有病人送来,一半病人是政府组织安排来的,一半人是从灾区自发来的,他们知道这个骨科医院有个叫余德章的人,他们是冲着他的名声从数十公里外来求医的。一位都江堰手杆骨折的病人,是自已输着液由亲友护送过来的。余德章检查后沉黙了一分钟,说:“感染太严重了,已不能手法复位,只有动手术截肢!”病人把脸转向一边,口中喃喃道:“动,动吧。”

面对病人的痛苦,余德章似惋惜又似自责地念:“迟了,迟了,太迟了。”

全院当时百十号医护人员在院长、副主任医师余德章的带领下,昼夜穿行在病床病铺前,那段时间没有一个人休假。余德章为了病人还改变了饮食习惯,一天三顿早中晚全吃干饭,每顿一碗,而且不喝汤,靠新鲜蔬菜和诊断室的一杯茶补充水分。吃干饭主要是为了减少小便,每天上一次厕所,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施以接骨手法。那么多骨折骨伤病人等着他,医院里掌握了手法复位技术的人又极少,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多看几个病人。

汶川大地震是个大灾难,给人们留下永恒的伤痛,但也令许多情性之人智识之人思考和责问,象余德章看见那位伤病员闻听截肢时的痛苦表情时就想我们能掌握更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方法,也许就能将病人的痛苦降到最低。

余德章还是个爱学习的,善于接受新知识的人,他虽然是名门中医骨伤科的嫡传,接受的是中医理念,学习的是中医手法,使用的是中草药,但他不是封闭保守之人,早在他当赤脚医生时他对西医就有了浓厚兴趣,他时时都关注着西医在生理、病理、解剖方面的最新发展,而且积极为骨科医院添置西医先进的骨伤检测仪器,医院陆续配备了东芝螺旋CT、磁共振、C型臂X光机、意大利GMM公司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R)、东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G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Stryker高清腹腔镜、美国Stryker高清关节镜、德国Spinendos椎间孔镜、海尔生物安全柜、美国GE骨密度测量仪等大型医疗设备。

余德章喜欢读书,读中医学与西医学的著作及学术理论刊物,1974年创刊的《中华骨科》杂志他每期都订阅,直到现在。他有藏书上万册,先后购书的钱超过5万元人民币。当然他不是为了寻找书中的黄金屋与颜如玉,他是为了更新理念,更新知识,更新方法,从而使自已的手法复位不断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使病人“痛苦小,时间快,花钱少。”

1990年起,余德章在出版社与期刊上发表骨科医学专著和论文8部(篇)。从1976年起,余德章先后在市地级、省级、国家级参加进修学习,参加骨科医学研讨会、高层次专家学术交流活动50多次。读书写论文是要时间的,要读完几万元中等价格的图书,按购二十万字的书五十元算,一万元的书就是四千万字,五万元就是两亿字,照一小时读五千字计,将用整整四年时间分秒不停地读书。这些时间从何而来?余德章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就是每晚在家看两小时的书,花半小时看新闻,花半小时回忆白天的工作有无疏漏,花半小时洗漱,然后睡觉。他每天走的是两点一线,从家里到医院,再从医院到家里。他不打麻将,不参加饭局,社交活动极少,这就是一位名声远播的中医骨科专家的日常生活!他没有节假日,没有娱乐的雅兴,有的就是病人,就是中西医学知识,医疗方法,他完全融入进了这片世界。

余德章父亲留给他的最大遗产就是手法复位和伤药秘方,在他继承和发扬光大后,他被专家和群众选评为四川省德阳市首届十大名老中医,成为广汉骨科医院的掌门人,成为全国骨伤医院学术研究会理事和中国骨伤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这些名誉是对他的褒奖,也是对他父亲在中医骨伤医学方面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