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安:红药翻阶绕屋香

发布时间: 2020-10-30 点击数量: 作者:周荣祥 来源:

中江著名中医周建安(原名鉴庵)仓山区清凉公社四大队十生产队人,生于1885年,卒于1969年。子寿维,孙三人,孙女四人(其中四人行医)祖孙三代医术高明,驰誉乡里。

周医生青年时代随其父周安身(父之师,姓唐,蓬溪县八里乡人,人尊为“一身安”),刻苦钻研,勤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对叶天士、吴鞠通诸名家著述皆熟记之,还购有日本之《皇汉医学》等,稍暇即争分夺秒地读原文,阅注释,对奥僻之处,悉倍加精心探讨,惟恐误解一词,荒唐只字,寝食其中,欣然有得,始安。师古而不泥于古,创新高于并世名医之上。有时出诊,在马背上还反复推敲经方,灵活运用,解除沉疴,立见成效。常说:“《温病条辨》是我在马背上熟读默化的。”

周医生不仅常与蓬溪县玉峰乡名医卢鹤年、陈卓庵等交流经验,并在仓山镇与黄之武、李慎之、陈启仁、周辉南、顾智轩等名医组织“中江县胖镇医学研究社”。1933年经常开展国医讲习活动,相与问难,共同提高。励进之心,由此可见。

周医生诊断准确,处方郑重。生平用药多宗《三物白散》《十枣汤》《大黄虫丸》《大承气汤》《柴胡桂姜汤》《大黄牡丹皮汤》《附子控涎薏苡败酱散》《桃仁承气汤》《控涎丹》……他在《随笔》中曾述:“水与血有益于人体,一朝变为水毒,血毒,亦致人成疾病,长沙圣法为救斯民患斯疾之条文尤夥。”慈举三病例以证之。

笔者是周医生的门徒,我父亲周发祥亦业医,五十八岁时,胃痛如刺,宿疾有年,苔白、脉弦滑,服诸药无效,自分必死,求治于周医生,乃曰:“弦主痛,滑主饮,此水气耳。”服《十枣汤加瓦楞子》,嘱夜服,服后大泻,再服二剂痼疾痊愈。

王某(男,四十一岁),身瘦如柴,神倦、脉虚、咳甚,唾液如米粥,夜不能眠。其病数年,诸医拒治。周医生诊断上曰:“此饮邪宿肺,兼损心脾,当先去水,后补益。”先服《控涎丹》加百部三剂,再服《附子汤》十剂痊愈。

彭利生,中江县清凉公社一大队医生,1963年下腹右侧剧痛,经中江县医院外科割除拳大肉瘤二个后不大便,拟再动手术、病者家属不愿。周医生用“当归、陈皮、枳壳、麻仁”四药,服药后,次日大便畅通。

周医生精儿、妇杂诸病及内外科,尤精眼科。对《六经辩证》《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能理论联系实践,临床灵活应用,效果良好,因而遐迩闻名,门庭若市,群众尊称为“周药王”。1945年正月初九日,周医生六十寿辰,有前清痒生周瑞麟登门祝贺,献寿诗二十首,其中一首是:“风和日暖昼初长,红药翻阶绕屋香。著手生春消疵疠,始知世上有‘药王’。”

周医生本“医乃仁术”的精神,想病者之所想,急病者之所急,出诊不惮沐雨栉风,不畏道路崎岖,有请必至,从不推辞。记得某年农历大年三十日晚,竟到三十华里之遥的永丰诊病,深夜才回家团年。平时诊病,对人最讲礼貌,当“闻、切、问”三诊及嘱徒处方时,都把眼镜摘下,只“望”诊时才暂戴一时,对病者谈话也非常和蔼,如称“您老”、“大姐”、“大娘”、“大爷”、“小宝宝”……对青年妇女(包括闺秀)问病,均令徒回避。他不仅处方仔细认真,且对煎服及护理也交待周详。门诊时坚持记录(重要的立成医案),既便于考核,又可作门徒的参考教材。

周医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劣绅权贵。他常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利。’医生以助人为乐,为群众解除痛苦。”诊病时,从不计较诊费,如遇贫苦病人,不但不收酬金,还送药于人。最初与当时的“高轩堂”药铺洽商,凭周医生处方免费取药,月终结算总付。1948年又将“扶轩”、“庆余”两个药铺顶过来,请周致忠经营,这就更方便送药。到解放后,才将这两个药铺连同店内家俱无偿地赠给农协会。

周医生从来没有把地方势力放在眼里,1943年仓山伪区长著名“污吏”曾善祥患秋痢,专人雇肩舆来请,周医生鄙薄其为人,竟不应诊。

周医生对门徒要求严格,经常规劝其勤学敦品。记得有一年端午,学徒都去贺节,笔者去时,周医生赠摺扇一柄,嘱其子寿维于扇上画兰花并作诗以勉励之。诗云:“生平最爱画兰花,画不如法不计他,为爱孤高浑似我,因将纨扇乱涂鸦。”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周医生曾被选为县政协委员、县人民代表,多次出席省、地、县中医经验交流会。为了培育新秀,还撰有《六经串珠歌》《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辩歌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