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德阳市委在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开幕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 2013-02-20 点击数量: 作者:研究室 来源:

 

关于加快推进德阳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民建德阳市委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更加高级的文明形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这标志着党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摆到了更加重要的高度。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德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总体来看,德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较为突出。使德阳不仅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内最重要且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大型铸锻钢制造基地,而且还是省级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惟一的联合国清洁技术与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有西部鲁尔、东方布达佩斯的美誉德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坚守环保底线,选择性发展工业。在工业发展中,秉承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科技、清洁生产、零排放、循环经济的原则,突出环保优先,坚持三要三不忽视三不上原则有选择地发展工业(既重视创税项目、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又不忽视税收少的项目、小项目、劳动密集型项目;坚决不上严重消耗资源项目、严重污染环境项目和侵占公共利益项目)。严把项目建设的环保准入关,摒弃边污染边治理先污染后治理,不以牺牲环保为代价求发展,在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同时努力保持一方净土。如近年引进的维达纸业、东汽自控等,基本属于零排污低排污,在发展环保、生态工业上树立了示范带动新方向。

2.突出农民主体,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合作化、农民知识化、村庄特色化和管理民主化的工作思路,围绕山区镇的村委会创建生态村、平原镇的村委会创建文明村的工作目标,通过灾后重建,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因地制宜,着力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使其成为发展农业生产、从事农村经营过程中自觉维护农村生态、保护农村环境的实践者和守护神。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绵竹市获评四川省“2011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镇;全市6个镇以及45个村获评四川省“2011年度环境优美示范乡村

3.注重科技创新,致力发展生态经济。鼓励和扶持骨干企业引进,开发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及措施,进一步增强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重点引进或开发利用一批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支撑及应用体系。鼓励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变资源型经济为效益型经济,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经济增长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逐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生态经济体系。

4.紧扣全域统筹,切实优化人居环境。全力协调处理好人、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大力推进森林生态市创建,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加大污染控制力度,做好以保障饮用水安全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噪声污染控制和以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放射性废物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的环境安全工作,认真解决影响群众生活和健康的环境问题。落实计划生育国策,实行优生优育,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增长相统一协调。

5.重抓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深化党政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的精神文明共建机制。深入推进县城、小城镇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惠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工程,打造了孝德、九龙、汉旺等一批特色新镇。着力解决和完善就业、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重点,切实改善民生。健全党政主导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建立全市民间纠纷调处中心,贴心服务,着力解决社会、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深入持久地推进现代公民道德教育,培育文明新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氛围,成功创建了一批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单位。

二、当前德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政策措施和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地方性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尚不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手段还不够先进,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仍有待加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有待提高。部门、地区之间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性仍需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执法尚未全面到位。

2.地表水、大气环境污染形势较为严峻。一方面,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情况不稳定,且仍有大量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入河,废水排放、化学需氧量排放、氨氮排放已成为水质污染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还将继续增加,这也是影响水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德阳作为工业城市,面临的大气环境污染形势非常严峻。2011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00万标立方米以上、工业粉尘排放量1万吨以上、烟尘排放量近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近2.5万吨;预计到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将达到6000亿元以上,届时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还将有所增加,

3.生态环境容量有限。“5·12”地震发生后,作为地震重灾区的西部山地生态区,其水源区原始森林面积已缩小45%,森林生态功能衰退;作为承接重灾区人口和产业转移重要区域的中部平原生态区,基本没有水环境容量盈余;而东部低山丘陵生态区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人口的集中居住,也不适宜大规模的工业化开发。

三、关于加快推进德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同建设美丽四川、美丽德阳结合起来。运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通过举行座谈会、橱窗宣传、制作电视专栏、印制宣传手册等,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扎实开展生态文明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五进活动。详细解读生态文明,多方面阐述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和作用,使这一新观念、新理念、新思想更加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2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一是强化节能减排、节能降耗、资源利用等监测执行体系,树立生态有价理念,确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范围和指标,制定监测标准和规范。二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三是建立健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在企业评优、资格认证和有关创建活动中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四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管理原则,尤其要对煤炭、矿山等资源开发造成的水资源破坏以及耕地、植被、道路、水利设施毁坏及时予以恢复补偿。五是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政策,对资源收益者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生态恢复保证金,建立生态恢复专项资金。六是对所征收的资源与环境补偿费用,专款专用,真正用于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

3加大资源环境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地方颁布实施的各项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加大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林业、水利等部门行政执法和部门间联合执法力度,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和重点案件移送督办机制;强化对建设项目、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大对破坏资源环境案件的查处追究力度,重点查处违法采矿、取水、采砂、取土、弃土(渣)及违法使用土地、采伐林木等行为;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资源环境执法机构和人员的执法监督力度;强化准入制度、许可证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的实施,严格控制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的产业发展;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完善社会监督管理体制,高度重视环境污染信访举报,及时处理污染事故,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4.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要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坚守环保底线,坚决截断污染源;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科技抢市场,以绿色铸品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绿色发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为树立绿色政绩观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5.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要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环境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产品公平分配的原则,及时调整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有关经济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创新一些有利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经济政策。要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坚持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同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投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6.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消费方式。要引领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消费者循环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培养公众生态意识,规范保护生态行为,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