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食品监管工作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3-04-03 点击数量: 作者:王怀先 来源:

当前,5角、1元钱1袋(块)的劣质果冻、棒冰、过期发霉变质的糖果……这些价低质劣的食品在城市已比较少见,但在农村地区却随处可见。消费这些“问题食品”的大都是农民,特别是农村的青少年。“问题食品”严重地威胁着农村地区群众的身体健康。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利益就有投机。不法生产者和商家之所以将“问题食品”销往农村地区,主要看中的是农村“小卖部”星罗棋布的广阔市场,迎合的是部分农民追求价格低廉的消费需求,瞄准的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缺失的漏洞。当前,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存在主要有如下方面的原因:

1.由于农村广大居民收入低于城市,农村市场对低价食品有着较大需求,而购买渠道单一,多集中在监管触角难以企及的自由集市和小卖部,这就为低价劣质商品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2.农村群众和小孩子对食品质量的鉴别力差,导致了“问题食品”在农村的泛滥。 

3.各种小集市、小卖部面广量大,造成监管不到位,使农村市场成为“问题食品”的“避风港”。

 为使农村群众消费放心的食品,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监管力度。工商、质监、卫生、食品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打好主动仗,打出组合拳。建立监管长效机制,经常开展对农村“小卖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采取走乡入店的方式,重点对乡镇市场、农村小卖店和学校周边商店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屡教不改的和对农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要坚决取缔,对危害情节特别严重的,要按照相关法律进行处理。

2.注重源头治理。要加强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治理,可建立“问题食品”生产销售举报制度,扩大监管面,延伸监管触角,构筑全方位的食品监管网络。

 3.加强宣传教育。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案例说法等形式,经常对食品生产者、农村自由集市和小卖部商贩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他们自觉养成不生产、不销售“问题食品”,做守法的商贩。       

4.加强消费引导。要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社区)等基层组织的在食品监管、政策宣传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消费观念的宣传引导和食品安全常识的普及,增强他们对“问题食品”危害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伪劣产品的识别能力,提高他们食品安全的自我防范意识,从而在农村消费终端筑牢防御假冒伪劣食品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