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市“地下建设”需加强
近年来,我市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显著改善,在城市迅猛发展的同时,“地下建设”不容忽视。据调查了解,我市年平均降水量为900-950毫米,降水量多集中在5-10月,在6月29日暴雨中,火车站周边区域及部分居民小区、学校均发生了不同的程度的灾情。6·29暴雨灾害充分表明,加速我市排水系统综合改造,完善排水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涝能力已迫在眉睫。
为此,我们建议:
1.着力提高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逐步加快对建成区老式排水系统进行雨水分流制改造,并着力提高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在标准的提高上,强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先地下、后地上。
2.建立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从城市系统规划整体上考虑,认清城市水患的风险分布特性与演变趋向,明确职责,整合力量,在提高排涝标准的同时,考虑如何恢复与增强必要的雨洪调蓄与渗透功能,尽快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
3.发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作用。将停车场、公园等公共绿地设计得比其他区域凹一些,使用透水材料铺设地面。在立交桥周边修建大型储水设备,把暴雨蓄积起来,减轻城市排水管网压力,将内涝威胁变成资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