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
汉剧是我国著名戏曲剧种之一,系皮黄腔系的主要剧种。源于湖北武汉、安徽安庆地区,形成于明代,盛行于清中叶。2006年,汉剧汉调二簧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汉汉剧则是由陕西汉中地区入川的“三科班”(久太班、天太班、云太班)发展起来的我省除川剧外唯一的地方剧种,分汉调皮黄、汉调恍恍、汉调郿鄠三个剧种,汉剧于2006年被列为德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汉剧团是1979年温江地区汉剧团(1957年成立)下放到广汉县的,剧团汇聚了在川各地的“三科班”弟子,1983年达到鼎盛时期,演出阵容达到100多人。随着时代发展需求,广汉剧团于1989年撤销,人员分流,汉剧团退休职工于2004年并入广汉市艺术馆。
在邻省的陕西,汉剧发展方兴未艾,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安徽等省也发展较好。而在我省的广汉市,汉剧代表性传承人李绍坤过世后,仅有其弟子易俗、庞加林、杨文辉等汉剧艺术家10多人还继续活跃在群众业余文艺舞台上。截止2013年4月,还基本能上台演出的只有8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已66岁,司乐仅存3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离世的老艺人将不断增多,有着百年历史的汉剧将在在四川濒临灭绝,到了急需抢救保护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建议:
1.应将汉剧的发展和保护纳入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规划,以广汉为基地,成立四川省汉剧传承保护中心,给予经费和人员保障,有效地挖掘、探研群众喜闻乐见的汉剧精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业务文化生活。
2.制定保护民间汉剧艺人的相关政策,激励他们大力培养新人,为传承发展汉剧做出更大努力。
3.汉剧是口传心授,应通过录像、录音、文字记录等方式,将老艺人们所掌握的宝贵艺术资料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尽可能完整地把曲谱、唱词、服装、道具等戏剧资料进行保留,奠定传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