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贤

发布时间: 2023-11-08 点击数量: 作者:【宋】王安石 来源:《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1],其衰也亦有三仁[2]。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3],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4]。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5],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6]。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7]


注释:

[1]仲虺(huǐ毁):汤左相,奚仲之后。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为官名。一说名挚。传说出身奴隶,原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后来被委以国政,助汤攻灭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2]三仁:《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3]同心者十人:《尚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乱,治。乱臣,治理国家的良臣。十人,指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么、散宜生、南宫适(kuò扩)、文母等十人。 [4]祭(zhài债)公谋父(fǔ府):祭国公,名谋父,为周之卿士。《左传·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内史过:周大夫。 [5]萧:萧何,西汉开国名相。曹:曹参,西汉开国功臣,萧何死后为相。寇:寇恂。邓:邓禹。皆为东汉开国功臣。 [6]王嘉:西汉哀帝时丞相,为人刚直,因直言极谏,被迫害死。傅喜:西汉哀帝时曾拜大司马,因不附权贵被策免。陈蕃:东汉灵帝时为太傅,因谋诛宦官,事泄被害。李固:东汉顺帝时为大司农,在反对外戚的斗争中被害。 [7]五帝:指上古的五个帝王,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皇:指上古的三个帝王,即燧人、伏羲、神农。关于五帝、三皇有各种不同说法,这里只取其一。


赏析:

这是一篇政论文,是王安石为推行新法所作的舆论准备。所谓“兴贤”,即“举贤”,也就是本文开篇所说的“任贤使能”。能否“任贤”,关系到国家的兴盛衰亡,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作为一位有远见的、爱国的政治家,王安石敏锐地察觉到当时的社会危机,决心变风俗,立法度,实行改革,扭转积弱积贫的局面。要使新法得以顺利贯彻执行,就必须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贤士,否则一切都将落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才写了这篇文章,陈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希望朝廷广开贤路,招揽英才,以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本文主旨明确,结构严密,言简意赅,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全文分为三段,段与段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段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任贤”与“弃贤”的问题。作者认为,无论是治世或乱世都不乏德才兼备之人,关键在于用与不用,用之则国家兴盛,不用则国家衰亡。由此可见“任贤使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二段列举商、周、两汉、魏晋以至唐代兴盛衰亡的历史,用不可辩驳的具体事实,进一步说明“任贤”与“弃贤”关系着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并且语重心长地指出:“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第三段针对当前的现实,建议“君上”应当广开言路,举贤授能,亲君子,远小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充分发挥贤能的作用。果能如此,何愁不能超越两汉、三代,进而达到“五帝、三皇”的太平盛世。

全文虽仅有三百多字,但主旨集中,论证充分,说理透彻,语言明快简练,表达了王安石关心国事,振兴宋廷,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和愿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政论文笔力劲健,感情充沛,富有说服力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