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公共艺术为城市增美添彩——市政协委员为公共艺术融入城乡规划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 2025-07-23 点击数量: 作者: 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721日,市政协召开推进公共艺术融入城乡规划 高品质建设美丽宜居德阳专题协商暨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301号重点提案督办协商会议。

会上,在听取全市推进公共艺术融入城乡规划,高品质建设美丽宜居德阳相关工作情况、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301号重点提案《关于将三星堆文化融入S11线站点设计,打造三星堆专线的建议》办理情况以及市级相关部门相关情况工作汇报后,市政协课题组和蒋华、江澜、杨强、李文等4名委员作现场发言,杨清、王琪、林曦、曹荣平等4名委员作书面发言。

现将部分委员现场发言摘登如下:

市政协地联委主任夏奇代表课题组发言:

建议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协调机制。强化规划管控,将公共艺术融入城市风貌,形成差异化管控要求;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制定协作流程和工作标准,提高项目推进效率;强化城乡规划衔接,增加公共艺术专项审查环节,确保公共艺术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布局等实现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二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公共艺术项目的创作、建设和维护,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估机制,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和效率;设立公共艺术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艺术项目建设,建立投资回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三是提升创作水平,彰显德阳特色。加强院校合作,建立公共艺术人才培养基地,设立艺术人才奖励基金,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艺术家和设计团队来德阳参与公共艺术项目创作;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举办地方文化主题艺术创作大赛,打造具有德阳特色的公共艺术品牌;加强艺术交流合作,促进艺术理念和创作技术的交流与传播。四是提升公众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利用新媒体平台,营造全社会关注和参与公共艺术建设的良好氛围;建立公众参与平台,通过问卷调查、听证会、意见征集等方式,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在社区内建设公共艺术展示空间,定期举办社区艺术展览、艺术创作活动等,鼓励居民参与公共艺术创作和表演,提升社区居民对公共艺术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市政协委员、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  蒋华:

建议一是坚持融合性原则,注重整体性设计。综合考虑德阳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环境,针对不同的区域和功能,打造城市形象,做到突出特点,同中有异。二是坚持创新性原则,突出德阳文化特色。利用好三星堆等文化IP,通过艺术的表达,打造德阳的文化坐标;在市域(郊)铁路S11线三星堆站和文庙站这两个重点站点,规划设计专门的文创产品销售区域和德阳特产销售区域。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美观和实用兼顾。充分考虑到居民的需求与意见,增强设计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实用性;邀请居民、艺术家共同设计街区景观;借鉴浙江经验,鼓励艺术家驻村。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保护和优化。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支撑,实现城乡规划中艺术设计可持续性和创新性的结合;优选适合德阳自然条件的树种和花卉,改善生态的同时营造美学氛围。

市政协委员,中江县生态环境局局长、党组书记江澜:

建议一是以文化认同为根基,打造可阅读的城乡空间。在城市门户打造兼具历史厚重与现代科技感的城市会客厅;在乡村运用竹编、年画、陶艺等非遗技艺,创作田间雕塑”“村落壁画;强化生态艺术表达。二是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构建可参与的艺术生态。创新互动机制,建立政府引导-社区搭台-群众参与机制;设立居民艺术议事会,邀请居民参与设计,将晾衣竿、配电箱等生活元素转化为艺术载体;在旌湖两岸等开放空间定期举办公共艺术工作坊;培育培育扎根社区、乡村的艺术管家三是以制度创新为支撑,培育可持续的发展动能。完善专家智库+基层队伍体系,形成高端引领、基层落地的人才梯队;加强多元投入,探索艺术+商业”“艺术+文旅模式;对艺术品的设计、施工、运维进行标准化管控,确保作品经久耐用、维护到位。

市政协委员、什邡市人大常委会研室副主任 杨强:

建议一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的;将三星堆文化、三国文化、雪茄文化等本地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建设;建设完备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二要加强公共艺术赋能法治保障。积极推进公共艺术立法;完善公共艺术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以规范管理促公共艺术发展;将文化发展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高文化考核的分值。三要加大对公共艺术领域的投入。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公共艺术发展,建立文化艺术基金,鼓励民间团体参与,学习先进地区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建共享模式,同时完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水平,并持续地予以更新和充实。

市政协委员、四川文杰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文:

建议一是构建系统性审美规划体系。建议编制《德阳市公共艺术审美规划导则》,划定城市审美主轴”“特色审美片区二是推动艺术形式创新升级。鼓励引入光影艺术、数字互动装置等新型艺术形式,在选定的重点区域打造沉浸式艺术场景;支持本土艺术家跨界创作,以更有建设性地创造展示德阳的本土特色。三是健全审美培育与参与机制。建立公共艺术审美教育基地,定期举办艺术讲座等活动;设置市民艺术墙,开展我的城市美学市民共创计划。四是建立审美品质评估机制。组建公共艺术审美评议委员会,对项目进行预审和定期评估,将艺术审美性纳入考核指标,建立案例库和负面清单,确保审美品质持续提升。五是深耕本土文化打造接地气的审美载体。把三星堆文化元素生活化;利用三线建设老厂房的废旧钢材、机床零件,在社区广场、街头公园打造工业风艺术雕塑;支持本地手艺人参与公共艺术创作。六是拓宽人人参与的审美实践路径。面向市民公开征集社区广场、小区庭院的小型艺术装置设计方案;搭建德阳公共艺术数字平台,市民可通过平台上传自己拍摄的城市艺术场景照片;定期举办街头艺术共创日,邀请艺术家与市民一起在指定墙面进行涂鸦创作、在广场搭建临时艺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