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建户外劳动者“爱心港湾” ——市政协委员为建好户外劳动者驿站献计献策
4月29日,市政协主席何明俊率部分市政协委员对我市户外劳动者服务驿站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座谈会上,听取我市户外劳动者服务驿站建设情况汇报后,市政协课题组和市政协委员蒋健、任关军、杨任霄、游达学现场发言,王龙、刘明勇、吴丹、朱国红、魏涛作书面发言。
市政协社法委主任刘刚代表课题组发言:近年来,我市户外劳动者驿站建设成效突出,但还存在规划布局还不够合理、服务功能还需完善等短板,建议:一是优化规划布局,加强资源整合。将户外劳动者服务驿站纳入市政建设统一规划,优化存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满足户外劳动者的实际需求;按照“共建为主,自建为辅”的原则,推动多方资源有效整合。二是拓展服务功能,满足实际需求。推行“固定+弹性”服务模式,优化开放时间,丰富服务内容,完善站点设施。三是健全管理机制,提升保障能力。要落实管理责任,加强队伍建设,形成多元化的管理团队和服务力量;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健全涵盖建设、管理、服务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强化驿站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防控机制和应急预案。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完善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创新宣传推广模式,组建“驿站服务宣传队”,搭建“驿站公益资源库”;加强规范化建设,制定全市统一标识标牌技术规范,增设夜间反光标识或电子指示屏;提高驿站的使用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健全完善驿站管理服务标准和制度;健全评价评估体系,使我市户外劳动者驿站从“有”到“优”,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市政协委员、四川盛豪(德阳)律师事务所主任 蒋健:建议:一是强化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驿站增设“法律驻点岗”,推广“普法微课堂”,利用户外劳动者休息间隙,开展10分钟法律案例讲解,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二是推动驿站建设的法治化与标准化。出台《德阳市户外劳动者驿站管理条例》,明确资金保障、服务标准、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将驿站纳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与市、县、乡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联动,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一站式”对接服务。三是优化资源配置与宣传机制。针对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在劳动者密集区域增设驿站,并探索设立“流动驿站”;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宣传,利用相关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推送驿站位置与服务内容,提高户外劳动者的知晓度和使用率。联合外卖平台嵌入“驿站导航”功能,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四是深化“驿站+治理”模式。培育户外劳动者自治力量,鼓励户外劳动者参与驿站管理;联动行业组织,与快递、外卖行业协会等合作,将驿站作为行业党建与法治培训基地,提升户外劳动者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市政协委员、市城乡基层治理促进中心综合科科长 任关军:
建议:一是科学布局,建“站”要有形有效。根据方便用、好管理、可持续的特点,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服务、有标识、有管理的“五有”标准来建设和管理,满足不同户外劳动者的需求。二是优化服务,建“站”要有量有质。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按照城市公园、城市街区等景观与空间的关系,抓好设计,融入特色,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做到“一驿站一特色”。 三是全链赋能 建“站”要有情有心。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将驿站点打造为户外劳动者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的“暖心港湾”。探索建立驿站“建设合伙人”机制,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运营模式。
市政协委员、四川德珩言律师事务所主任 杨任霄:建议:一是建立“实时法律服务响应圈”。硬件升级设立“智能法律舱”等类似AI自助终端设备,集成电子版劳动合同范本、工伤认定流程图解、电子公证、远程仲裁、工伤鉴定预约功能空间再造;开发“维权导航”小程序,输入侵权类型自动推送证据收集清单、最近法律援助点等;建立专业法律团队入驻驿站机制。二是打造户外劳动者法律宣传矩阵。充分开展线上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开设法律维权专栏,设置在线咨询窗口,线下设置法律图书角;建立快速纠纷调解机制,强化宣传教育与培训指导,增强户外劳动者职业能力和维权能力。三是强化有针对性的制度优化保障。推动出台保障户外劳动者权益的政策法规,督促企业规范用工,加强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协同合作,为户外劳动者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关爱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健康体检等服务;建立覆盖全市的户外劳动者服务驿站网络,完善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
市政协委员、市总工会三级调研员 游达学:建议:一是丰富驿站服务内容。延伸驿站服务触角,进一步做好生活救助、政策咨询、职业培训、安全防范和职业病预防讲座等拓展服务。二是强化驿站日常管理。落实管理责任主体,建立市级驿站动态考核制度,丰富驿站硬件设施,并结合户外劳动者工作性质,适当延长服务时间。三是合理调整驿站布局。除依托工会职工之家等现有活动阵地建设驿站以外,充分利用菜鸟驿站、加油站、物流场所休息站、商场超市客服中心等场所搭建服务站点,进一步发挥驿站使用功效;在户外劳动者人员集中、人流量大的区域,建立标准化的户外劳动者驿站,实现共建共享,将驿站打造成展现我市文明城市的新品牌。四是加大驿站宣传力度。建立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矩阵,提升驿站知晓率;持续推进站点地图上线工作,利用手机导航解决户外劳动者“不清楚、找不到”的问题。五是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开展“劳模工匠进站点”活动,引导广大户外劳动者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转化为激励自己奋进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