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融合创新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市政协委员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9月20日上午,政协第九届德阳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聚焦“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协商议政。会上,市政协课题组和谢坤、黄静、何敏、黄剑、谢黎、袁海、苟华超、周利伟、杨强等9名委员作现场发言,闫春颖、张革、刘茂柯、李泽、刘忠林、曾建华等6名委员作书面发言。
现将会议现场发言摘登如下:
市政协副主席罗春华代表课题组发言:建议:一是加快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学习借鉴“晋江经验”,加快“智改数转”三年攻坚行动。各区(市、县)建立数字化转型服务资源库。支持县域优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围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配套产业和应用场景。着力促进开发区体制完善、空间优化、质量提升,明确各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围绕主导产业薄弱环节延链补链强链和开展跨区域合作。二是促进城乡融合,大力提高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县城和中心镇辐射作用,按照“多规合一”要求优化县域的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乡道路、公共交通、生态环境等设施建设和管护。不断提高城乡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抓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三是加强创新赋能,建立县域更加紧密的创新生态圈。以中国装备科技城为牵引,加大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建设重大技术装备试验验证、检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共享制造、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推动上下游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构建“综合型+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形成更加坚实的发展支撑。提升要素保障能力水平。创新行政审批、许可、备案等政务服务事项,为市场主体设立“零审批”绿色通道,建立市场准入壁垒投诉和处理回应机制,完善典型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为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各区(市、县)无缝融入“全市一体化”“数字化”政务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
市政协常委,旌阳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谢坤:建议一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聚焦“133”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首发经济,提升消费能级。带动区域消费升级,构建15分钟、5分钟便民服务圈。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业态打造,促进“两业融合”,积极布局数字产业生态集群,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区。二是加力数字经济发展。强化数字经济领域政策配套协同,加快出台数字经济产业相关支持政策。布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加大“智改数转”服务商遴选力度。对口培养、引进数字经济所需的专业人才。一企一策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潜力企业,形成“链主企业+骨干企业+潜力企业”的企业培育梯队。三是加速成德同城融圈。推动成都高新区平台公司参与园区管理运营,积极共建(共营)德阳天府数谷数字经济产业园、德阳天府旌城科技创新产业园。推进文旅产业协作。积极推进市域铁路S11线、G5成绵高速扩容、孝感互通、双东互通、德罗干道等项目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形成全域城镇化交通综合网络。
市政协常委,罗江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黄静: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重点突破是关键、产业发展是核心。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城市空间布局、产业融合发展等规划。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相互融合。二是注重区域协同。将县域协同发展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促进资源共享和产业合作。通过定期论坛和协调小组加强信息交流和政策协调。加强产业协同。联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关注短板弱项。结合各中心镇和一般镇的功能定位,高标准做好场镇综合改造整体规划,推进场镇风貌亮化美化、高标准完善场镇配套功能建设,逐步提升场镇生活品质。四是完善服务体系。围绕新形势下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教育、医疗、文化和养老等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五是全力推进创新。大力推进德阳县域产业体系更新,强化招商引资,不断补链强链延链。加强对县域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支持。完善技术指导和奖励支持政策,帮助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市政协常委,广汉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何敏:建议一是紧盯先进制造业,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科学分析广汉产业基础、区位交通条件、要素供给能力和环境容量等因素,做好发展规划。培育重点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军型龙头企业、冠军企业。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立足优势产业,不断做大链式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二是紧盯关键问题,着力突破园区发展瓶颈。向上争取政策支持,解决用地难问题。清理低效闲置用地,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三是紧盯三星堆景区,实现全域高品质旅游。利用好原有的青铜馆和综合馆,增加文物展陈数量和空间,增强游客承载量,提升游客观展体验感。运用“科技+艺术”交融的方式,打造沉浸式文化新体验,拓宽和拉长三星堆文旅消费链条。加快推进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建设。加快市域旅游景区建设,打造消费场景。以“三星堆+”带动全域旅游发展,着力构建“四时可游、四季能游、四处宜游”的全域旅游格局。
市政协常委,什邡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黄剑:建议一是坚定不移推动“工业强市”。以培育更适应市场竞争与德阳实际的“新质生产力”为目标,指导和帮助各区(市、县)抓好增量突破、存量倍增和变量积累。进一步细化各区(市、县)的招商图谱,统筹抓好要素保障。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向价值链高端突围。助力各区(市、县)与结对城市开展“转移+承接”“主导+配套”“研发+生产”等合作。二是坚定不移推动“三产融合”。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 “农业+旅游”“文化+旅游”,推动“点状”旅游资源组团发展。大力培育电子商务、智能零售等新业态,推广信息消费、云购物等消费新模式,鼓励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三是坚定不移推动“农业提质”。深入实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农村“五网”建设,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资金、土地等要素高效集聚。
市政协委员,绵竹市政协副主席谢黎:建议一是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做优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文章”。助力绵竹酒类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和“中国美酒名城”城市IP。集中资源要素支持,加快将绵竹两个省级化工园区打造为纵向成链、横向循环、集约高效的化工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绵竹电线电缆、钢铁(含特钢)、叶片、风电及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生产能力。积极出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二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做强民营经济发展“文章”。推动绵竹市与成都武侯区的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并实践“企业总部在成都,生产基地在绵竹”的双赢合作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项目加速建设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三是抓实要素保障,做好省级化工园区建设“文章”。提升公路运输能力,争取成格铁路过境绵竹。解决绵竹化工园区项目用地相应占补平衡指标。加快德阳齐天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超前开展德阳西500KV变电站方案研究,同步规划远期园区内电站建设布局。
市政协常委,中江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袁海:建议一是聚焦产业发展,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加快推动凯州新城与锦江区共建中锦高端制造“飞地”产业园。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公益性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强现代农业园区顶层设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二是聚焦城乡融合,铸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软实力”。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步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健康体育、养老养幼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全面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县域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积极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五网”建设和数字化改造。三是聚焦社会治理,激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力”。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功能完善的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探索“文旅融合、农旅互促”的乡村文旅新业态,打造县域文化品牌和名片。
市政协委员,四川云上天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苟华超:建议一是以数谷集群赋能各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均衡发展,营造德阳良好数字生态。积极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保障数据安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财政投入,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二是以政府+市场双运作模式提升算力规模及使用水平,拓宽算力应用场景。打造开放竞争、布局合理的算力建设和运营机制,加大算力基础设施投入。依托我市现有智算中心,推动德阳本土算力平台企业加入全省一体化算力调度平台。三是以合理实施路径解决中小型企业“智改数转”痛难点问题,建立“智改数转”德阳模式辐射区域发展。通过德阳数字产业协会积极链接政府各级部门、高等院校、智库、中小型企业与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多方资源,打造“小快轻准”的“智改数转”解决方案和服务产品,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市政协委员,四川省商贸学校校长助理周利伟:建议一是做大做强高职教育,打造学生经济商圈。各区(市、县)根据自身的产业布局强基固本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当地产业储备人力资源,打造学生经济商圈。二是专业紧密对接产业,提供产业人才支撑。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三是做强市域产教联合体,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我市产业园区布局,进一步打造电子信息、食品化工等市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四是构建一校一企模式,促进科教融汇发展。鼓励学校、企业以“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共建一批实践中心和举办企业,服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五是发挥优势多方联合,拓展劳动研学市场。建设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劳动研学课程,拓展劳动研学市场。六是设置为农服务专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鼓励职业院校开办涉农专业,为服务“三农”提供人才支撑。
市政协委员,什邡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杨强:建议一是做好绿色低碳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发展现状,合理定位德阳各区(市、县)发展方向,将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理念贯穿规划设计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美丽德阳建设规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美丽宜居城乡。二是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依托清洁能源装备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水电、风电、气电、核电等领域核心竞争力,抢抓发展先机,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升级改造。鼓励企业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三是进一步做好城乡融合。城乡一体推进、同步提升,凝聚绿色低碳建设合力。充分利用各区(市、县)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产业基础,打造绿色低碳、文化创意、康养休闲等场景,努力提升宜业宜居县域品质。
(市政协办公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