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创新助转型释潜能促发展——市政协委员积极建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7-01 点击数量: 作者: 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6月24日,市政协召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会议,市政协主席何明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在听取了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通报后,委员们直奔主题踊跃发言,针对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发展机制、产业结构、支撑基础、生态氛围等问题建言献策,市级相关部门面对面积极作出互动回应。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就本次协商商前调研情况作了汇报。

 

市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朱玉华代表课题调研组发言:调研中发现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还存在产业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产业机制不活等问题,建议一是要加快重点园区集聚发展,推动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建设,做实金融服务产业园,规划建设生产性服务业特色产业园,探索建设检验检测共享服务产业园。二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平台”,把大学科技园作为中国装备科技城研发创新核心载体,招引装备科技方面的各类科研院所。依托各类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技术孵化等各类服务。支持大型制造企业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开放技术资源和科研装置,发展“研发+设计+生产”的综合服务模式。三是发挥转型升级驱动效应,培育一批服务企业内外市场的专业化大型物流企业。推动东方电气集团与德阳国有平台公司合作组建合资公司,对标海尔卡奥斯、树根互联等头部企业,孵化能源装备领域工业互联网企业。加快输出东汽“黑灯工厂”智造、亚度家具柔性定制、特变电工“传统智改”等系统解决方案,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建立两业融合工作体系,开展市级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两业融合”标杆企业认定工作。鼓励企业依据行业特点和自身资源禀赋开展“业态模式”创新。四是营造“一流产业”发展生态,设立部门协同的生产性服务业统筹发展、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制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推动设立市级现代服务业产业基金。依据不同服务门类特性及产业政策导向,有针对性地制定财税、金融、土地、人才、要素保障等政策,千方百计保障生产性服务企业落地。

 

市政协委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德阳监管分局副局长王红伟建议提升金融服务适配性:一是持续推动工业转型发展,提振有效金融需求。围绕“五大战略”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做大我市工业整体规模,扩大有效金融需求。针对我市工业企业结构特点和普遍需求,加大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着力优化我市工业结构,提高节能环保和高附加值产业占比,进而提高产业信贷承载能力。二是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应对工业经济发展新动向、新模式、新需求,探索多元化贷款模式,加大减费让利力度,提升信贷服务效率。充分发挥各类风险补偿基金引导作用和各类担保机构增信作用,提高金融介入积极性。加大银保合作力度,探索开发“产业+保险+信贷”金融服务模式。三是完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推进产融良性互动。推动工业企业主动接受贷前调查、贷后检查,重视商誉及信誉建设。金融机构应积极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强化数据主动收集和产业政策研判,提高金融机构内部风险评估、金融产品设计能力。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运行机制,提高信息全面性和完整性,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和便利度。

 

市政协委员、东气特电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少斌构建建议打造高质量科研制造服务业清单:一是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需求清单。综合政策导向、企业实际、技术发展趋势,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发符合制造业服务化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定期收集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清单,搭建德阳链主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平台,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解决中小企业技术缺失的难题。二是注重地方供应链企业成套研制能力。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数字化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协同发展,形成紧密的产业集群,提高整体竞争力。用好智改数转相关政策,加强数字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三是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全覆盖。客户体验服务意识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客户体验的附加值来提升企业品牌,同时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客户服务平台,把客户体验融入到企业的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真正做到服务化发展。

 

市政协委员、 东方水利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春建议深化服务型制造:一是加强服务型制造理念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对服务型制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为企业培养一批懂技术、管理、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提升服务型制造能力,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鼓励企业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三是加强政策支持,设立服务型制造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投入。充分利用我市职教资源优势,为服务型制造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四是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型。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智改数转”工作,提高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鼓励企业积极探索“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从“一锤子买卖”向“终身服务”发展,形成产品的复制型和粘性。五是拓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服务型制造业,推动材料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鼓励我市的材料化工企业向客户提供新材料应用指导、新能源技术咨询等增值服务,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六是打造特色文化产品的服务属性,提升食品饮料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提供旅游定制服务、特色美食推荐等增值服务,提升客户的旅游体验。

 

市政协委员、旌阳区政协提案委主任林敏建议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人才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着力引进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储备库。二是提升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积极培育孵化一批本土中小企业,持续引进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整顿,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机构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三是推动人力资源产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升级。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与生产制造、商务流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服务的精准化和智能化。四是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留才用才,提高人才使用率。五是有效开展校地企合作,培养产业人才。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加快推进四川省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市场扩容升级,力争建成国家级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市场,出台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撑,提升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市政协委员、四川德阳德仪电子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邓诗芸建议加快推进我市检验检测行业发展:一是建立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供需清单。聚焦主导产业整理检验检测需求信息,逐一建立检验检测需求清单,梳理全市服务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清单,通过匹配信息需求促进检企对接。二是推动重点产业链高端技术平台建设。以国检中心项目为带动,以市重装检测公司平台,打造德阳检验检测集团和德阳高端检验检测品牌,与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打造“政产学研检用”“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实施重点产业链标准领航工程。支持检验检测机构与链主企业、核心配套企业联合制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助力畅通产业链供应链。鼓励和支持检验检测与产业深度融合,为产业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以及前瞻性的检验检测服务。四是打造检验检测产业聚集区。聚焦我市“3+1”主导产业体系发展需求,以“六电”设备为重点,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龙头,以各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撑,针对性开展检验检测机构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一园一中心”产业形态布局,建成德阳国家级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不断提升我市行业发展能级。五是做大做强检验检测企业,打造德阳名片。参与“一带一路”检验检测认证合作,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促进“德阳造”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市政协委员、四川盛豪(德阳)律师事务所主任蒋健建议促进律师行业健康成长:一是政府及相关单位应高度重视律师行业的发展,及时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对青年律师培训、培养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强我市律师行业后备力量;鼓励本地律师事务所招引高学历、高层次法律服务人才,鼓励创建执业律师达50人及以上的本地大型律师事务所,培育本地高质量律师队伍。二是进一步完善本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法律服务业务招标文件审核机制,规范招标行为。通过快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助推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三是不断规范我市法律服务市场秩序,让工业企业能获得可靠、可信法律服务,通过规范的法律服务助推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德阳耐火保温材料有限公司、四川省省安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毅轩建议推进节能和环保服务:一是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节能降耗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与创新。二是优化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的财政补贴,以降低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的门槛。加大对节能与环保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在节能与环保方面的投入。三是提高市场认知。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节能环保行动中来。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普及节能与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节能与环保意识。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节能与环保的信用体系,对表现优秀的企业给予信用加分和奖励,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专业化的节能与环保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节能诊断、节能方案设计、节能改造等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