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德阳市区初中招生秩序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3-05-23 点击数量: 作者:刘锵 来源:

近年来,德阳市区初中招生秩序一直比较混乱,一些中学为了争夺小学优质生源,违反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甚至是国家教育法令法规,进行非常规招生,严重扰乱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对此十分反感,强烈呼吁规范市区招生秩序,还德阳市区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教育局面。

     一、招生乱象

1、中学提前招生(过去5月或6月份开始,今年4月份开始)。采取方式:(1)信息收集式。派出招生小组到个小学收集小学毕业生成绩信息,然后通知各班学习成绩前几名的同学,带上预交费用到该中学报到。(2)素质检测式。带上能挑选“优生”的试卷到各毕业小学,对部分学生“特殊检测”录取。(3)直接考试式。每年春季23月份,部分中学通知小学毕业生开始咨询登记,然后在45月份电话通知某个周末或节假日集中考试选拔。选拔考试的试卷中,少不了有“数奥”内容。当然,为了防止被选中的“优生”被其他学校挖走,便许诺可读本校的“实验班”或“快班”,以便稳住学生。

2、打着“名校”旗号招生。某些乡镇初中(德阳市第×中学)为了吸引优质生源,打着与某知名中学联办的幌子,声称该知名中学的老师要来上课;某知名中学为了获取优质高中生源,也为之摇旗呐喊。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和家长无所适从。

3、违背“摇号”录取规定招生。某些小学毕业生被“摇”到不想去的学校可以不去,然后通过找关系、缴纳捐资助学费(即择校费)就可实现自己的愿望。导致招生学校达不到规定人数,而一些知名中学却人满为患,使“摇号”录取政策大打折扣。

4、看证书招生。有的中学还通过查看小学毕业生的各种获奖证书来甄别“优生”。以证书的多少和证书的级别高低作为确定录取的依据。

5、跨范围招生。招生范围涵盖市区内各毕业小学、周边各乡镇小学;甚至到周边县市如绵竹、中江等地招生宣传。(市区某知名中学采用专车接送学生方式以吸引外地优质生源)

6、“经济杠杆”招生。个别中学甚至以经济杠杆招小学“优生”。

二、招生合法性探讨

1、提前23个月招生,违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小学生法定学习时间,违背未毕业被录取的招生政策。

2、跨范围(含跨县市)招生违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上学的规定,有扰乱其他学校或地区招生之嫌。

3、采用各种不正当手段择优选生和办重点班,对其他未被选取的同学而言,违背了社会教育公平原则。

4、采用考试方式选拔“优生”,违背了教育主管部门的“严禁通过考试”录取小学毕业生的政策。以考选生,进一步强化了应试教育,产生不良的社会导向,严重违背国家素质教育精神。

三、诟病

提前招生严重扰乱了各中小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一些小学毕业班为迎合升学考试需要,违背教育规律,不按正常计划行课,打乱教学计划,加快教学进度,增加教学内容和难度;中学在本已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组织大量人员到各校宣传、招生,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开展受到严重影响。在招生宣传过程中,为争夺优资生源,往往会出现拉关系请客吃饭等不良社会风气(请与被请都很难受)、互挖生源现象。一些小学毕业生为增加考上优质中学的保险系数,同时到几所中学报考,学生和家长都弄得身心疲惫。考中的小学生洋洋自得,在后几个月缺乏学习激情,未考中的学生自卑沮丧,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一些小学毕业生为考上理想中学,周末不得不参加补课班(含数奥班)提高自己。凡此种种现象,学生及家长、教师及学校都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对教育不满;对社会,扰乱教育秩序,破坏教育公平风气甚至滋生教育腐败,违背办学的育人宗旨,不利社会和谐稳定。

    为此,我们建议:

1、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要深入各中小学加强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小升初政策,强化依法办教育意识,各中学初中招生必须限制在小学生毕业考试结束后才能进行(6月份)。

2、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小升初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出台硬性措施,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强化监管职能,对违纪或顶风作案招生的学校和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严惩,该摘牌的要摘牌,该撤职的要坚决撤职,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斗硬执行,绝不手软,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

3、制定小学毕业生信息保密规定,严禁个人或学校泄露小学毕业生成绩、住址、通讯等信息,严禁在送生问题上谋取个人私利。

4、政府加强对部分薄弱学校硬件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帮助(或鼓励)各中学特色办学,提高办学水平和档次,使市区教育呈现“百花齐放”局面,增强办学吸引力。

5、出台“优质师资”合理流动政策,包括教师和学校领导,务实实施,工作不打折扣。如校校轮流、城乡轮流等。

6、出台培训交流提高政策。对薄弱的学校领导、老师进行培训,或异校挂职、教学培训,以提高其管理或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