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助力韧性城市建设 共建平安幸福美好家园——市政协委员为提升我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言献策
7月28日,市政协召开“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促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专题协商会议。市政协主席何明俊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听取了市级相关部门关于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后,市政协社法委主任刘刚代表课题组作了发言,周小俊、任关军、宋渝伟、孙杰等四名委员作现场发言,雷光平、陈利琼、孙郢、罗成汉等四名委员作书面发言,为我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积极建言献策。
现将委员现场发言摘登如下:
市政协社法委主任刘刚代表课题组发言:
建议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完善工作机制。科学谋划、编制“十五五”期间防灾减灾救灾、城市安全发展、应急管理领域的重大任务、重大举措、重大项目;进一步规范、创新和优化各项具体工作运行制度和保障措施;进一步厘清相关部门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和安全发展中的职能职责。指导、帮助和支持基层问题,夯实基层工作基础。二是强化要素保障,提高防减能力。尽快补齐水利防洪工程短板,是强化工程治理项目要素保障,提升灾害监测预警科技水平,加强调查评估,做好预防和减灾工作。三是加强应急管理,提升救援能力。从组织指挥、风险防范、队伍建设、应急保障、基础支撑等方面入手,加快抓好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地落实;完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提高基层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充分整合资源,做到优势互补,加强预案编制和演练,建立各类应急救援力量联训联演联战机制,完善应急救援保障机制,将救援队伍建设、物资装备配备、公共消防基础设施等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四是坚持综合施策,增强城市韧性。适度提高城市重点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夯实韧性安全底座;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赋能城市安全运转;健全平急转换机制,筑牢韧性安全防线。
市政协委员、市水利局政策法规科副科长 周小俊:
建议一是科学提升防洪设防标准,增强城市“硬实力”。在统筹流域防洪全局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前瞻性地提升防洪标准。二是强化河道巡查管护,防范“隐性”风险。建立“日常巡检 + 智能监测”双轨机制;对绵远河等下游严重河段,实施“生态护岸和抛石固基”组合工程。三是优化流域工程布局,提升系统调蓄能力。加快防洪控制性水库工程建设,提升洪水调蓄能力;实施河道清淤与堤防改造工程,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与生态承载能力;推广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四是科学做好国土规划,为防洪工程建设预留空间。在河道保护线内外,严格管控用地性质,避免基本农田占用防洪用地。探索“弹性用地”方式,预留应急设施建设空间,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施提供保障。五是打破数据壁垒,共建智慧防灾平台。整合气象、水利、应急等多部门监测数据,构建“一网统管”防灾中枢,实现灾害“研判、预警、调度”智能联动,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市政协委员、市城乡基层治理中心综合科科长 任关军:
建议一是完善标准化制度体系。制定应急救灾物资管理规范和标准化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以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综合运用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标准化治理体系。二是优化标准化储备结构。进一步完善以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与产能储备协同发展的模式,健全市、县、镇、村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畅通物资储备社会参与渠道;做强应急安全产业集群,鼓励企业研发应急技术、产品和服务。三是健全标准化运行机制。以“按需储备、精准储备”为导向,以“物资属性+场景应用”为分类标准,加强部门间标准的联合制定与发布,鼓励社会团体、科研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应急救灾物资管理标准化建设,完善多元储备体系,有效增强物资供应链韧性。四是提高标准化科技水平。加快推进应急物资保障数据整合,开展全市应急物资保障数据资源建设,统一应急物资需求、调拨、运输和发放等信息格式,满足组织实施、监督评估和日常管理等需求,实时调度各类物资。
市政协委员,市律协副会长,四川仁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宋渝伟:
建议一是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成立“成都平原东北部防灾协同领导小组”,按季度召开联席会议,编制《德阳与相邻市县防灾协同三年行动计划》,将区域协作纳入各部门考核。二是启动沱江防洪联合行动。与成都、资阳签订《沱江流域防洪合作备忘录》,在广汉—青白江交界处开展联合演练,测试信息共享与闸泵联调系统,为全流域协同积累经验。三是拓展产业协作内涵。在2025年“结对帮扶产业合作推介活动”基础上,增设“安全发展分论坛”,组织6区(市、县)参观德阳智慧城管中心,推广城市内涝防治经验;将防灾设备纳入帮扶采购清单,实现产业振兴与安全能力建设双赢。四是申报区域协同试点。积极争取四川省“巨灾防范工程”区域协同试点城市,以项目为载体获取政策与资金支持,将德阳打造为四川省区域防灾协同示范区。
市政协委员,九鼎天元(德阳)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 杰:
建议一是持续推进“电子围栏”精细化治理和运用。对灾害区域与风险点进行“面、点”划分,对区域和风险点的手机设备精准定位,结合气象情况及灾害监测点实时数据,进行精准短信实时提醒预警。二推动现有信息资源互通提升防灾减灾能效。整合现有监测设备资源,推动信息和数据在合理范围内互联互通,构建多渠道、多参数的融合预警阈值模型及动态管理数据源。三加强实时监控预测技术在重点地灾点运用。“无人机定期激光雷达定期扫描裂缝识别”与“实时监控新技术运用”结合,推动重点灾害部位的实时变化和预测实现;探索开展在重要灾害点实时监测数据与数值计算模型结合等新技术的试点运用。四是加强森林火灾的风险防控及应急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森林防火防控及应急体系建设,加强森林火灾视频实时监控设备建设,推动烟火智能识别技术运用;建设“卫星+无人机”监测体系,搭载红外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进行重点林区巡查;加强科普宣传,加大对森林火灾防控知识普及,提高群众对火灾防控的意识和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