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立“成德绵创新驱动示范区”的建议
区域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京津冀、长三角、长株潭、合芜蚌等地区竞相探索区域协同创新,势头强劲。设立“成德绵创新驱动示范区”,是推动四川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引领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乃至全省加快发展,有利于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有利于实现“两大跨越”。
目前,成德绵开展区域协同创新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行政区划障碍.由于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成德绵科技创新总体仍处于各自为政阶段,科技合作和交流更多是浮于表面,没有真正实现合作共赢;二是现有平台作用不强。尽管我省2000年就开始建设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带相比,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还存在规模较小、分工不明确、协作不充分、地区联系松散等问题;三是科技资源布局分散。成都、绵阳作为国家高新区,德阳作为省级高新区,三地虽然创新资源丰富,但布局分散、自成体系、缺乏区域联动和互动;四是跨地区协调不顺畅,成德绵目前已建立的多种互动协调机制更多关注合作、互惠,没有着眼于区域整体科技资源的系统规划和整合,难以从根本上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区域协同创新;五是中介机构发展不足,三地缺乏统一的技术市场和技术交易网络,市场不规范。为此,我们建议:
1.明确思路目标。采取点线面相结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融合成德绵三市优势,增强聚集辐射功能,促进三市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全省加快实现“两个跨越”。
2.加强统筹协调。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议打造成德绵科技创新合作的升级版—“成德绵创新驱动示范区”,调整原有省级工作协调小组,由省发改委或科技厅牵头,省教育、经信、商务等部门和成德绵三地参与,统筹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工作。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对“成德绵创新驱动示范区”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进行明确,对工作措施、工作重点进行梳理并作安排。三是突出规划引领。尽快制订成德绵创新驱动示范区建设规划,以规划引领区域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整合和流动,形成区域整体创新功能,发挥整体合力。
3.突出三大抓手。通过开展区域协同创新,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创新服务平台;打造现代高端产业;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
4.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引导性的产业政策和权威性的技术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引导和推动形成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人才共育共享机制、激励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保障三地协同创新顺利进行;强化政府财力保障,推动三地协同创新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成德绵三市围绕区域协同创新在体制机制方面改革探索、先行先试,形成政府间协同、产学研政协同、军民协同的创新格局;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