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面村”的春天来了
微风轻拂,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面香。在中江县东北镇觉慧村,“手工挂面”无疑是最亮丽的名片。
每当太阳高照,家家户户屋顶上都会挂出一架架如幔如纱的面条。蓝天白云下,村民们穿梭其间,登梯而上,挥杆晒面,场面既唯美又壮观。让当地村民倍感振奋的是,去年,这里又有了一个新称号——中国挂面村。
“再等一个多月,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盛开。不少游客踏青赏花、拍照‘打卡’,村里的人气会越来越旺,中江挂面的知名度也会越来越高。”回村从事手工挂面生产14年,看到村上这一年来的变化,“80后”陈立亮激动无比:“觉慧村的春天来了!”
老工艺走出新路子
时间回到2011年,大学毕业不久的陈立亮果断作出一个决定——辞去工作,回村跟父母一起从事手工挂面生产。
“当时没想太多,只觉得这是老一辈的手艺,学好了能养家糊口。”当时虽然遭到父母反对,但陈立亮还是坚持回村做面。他说,父亲从年轻时就学习做挂面,家里也一直生产挂面,从小耳濡目染,上初中时自己就能独立完成手工挂面的各个工序。
一谈到中江,不少人都会想到中江挂面。源于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中江手工挂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代被列为“御面”,清代以来被称为“银丝面”。2007年,中江手工挂面制作工艺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又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对于中江手工挂面的生产工序,陈立亮烂熟于心。揉面、做条、开大条、扯大条、盘大条、盘小条、上竹……采访中,陈立亮向记者详细讲述了手工挂面生产的18道工序。
“每一根面条在晾晒时都可以拉伸至4米到5米,不仅不会断裂,而且粗细均匀,做出来最细的挂面能穿过针眼。”从事挂面生产这些年,陈立亮认为这门手艺应该让更多人了解。他用年轻人的思维打开了传承新路——将自家房屋开辟出一个新区域,打造挂面展厅,不定期开展挂面制作体验研学活动,邀请游客体验挂面制作工艺流程。2024年,陈立亮被评为“中江县手工空心挂面非遗技能大师”。
在觉慧村从事手工挂面生产的村民大约有80余户。为推动中江手工挂面特色产业走出发展新路子,中江县委、县政府在2022年重启“中国挂面村”农文旅项目。2023年,该项目被确定为中江全县15个重点示范项目之一,同时确定由县政协主席袁海担任“中国挂面村”农文旅项目指挥长。
“觉慧村有做手工挂面的传统,选择在这里建设‘中国挂面村’农文旅项目,既有文化底蕴,又有产业底气。”袁海说,要突出打造“中江手工挂面”特色产业,让传统工艺走出新路子,让中江这碗“致富面”的含金量不断提升。
2023年11月,挂面村建设初具规模之时,袁海就专程带队到闻名全国的“关中民俗第一村”袁家村学习。这一趟关中之行,收获满满。随后,袁家村集体经济打造、特色民俗体验开发、文化品牌打造等经验被运用于挂面村项目建设运营之中。此后,又引进袁家村运营管理团队,立足挂面村产业文化和历史传承,结合袁家村运营经验,形成具有挂面村特色的“统一业态布局、统一收银系统、统一运营管理,统一品牌打造”运营管理模式。
在“中国挂面村”农文旅项目启动的同时,中江县政协也将助力该项目建设纳入县政协“同心共建现代化四川”专项行动之中,广泛发动各界别委员围绕项目规划、征拆、运营等开展一系列履职活动。面对采访,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中江建投集团下属子公司中江表妹手工空心挂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桥有感而发:“委员们的广泛参与、献计出力,让项目的推进更加顺畅。”
“中江手工挂面非遗传承方式还很单一,后继乏人情况较为突出。我当时建议探索‘场景创新’, 积极推动非遗和新时代民间文艺深度融合,在保护传承中让非遗‘活’起来。”县政协委员杨宇睿坦言,中江手工挂面工艺传播受地域影响较大,传播手段也较为单一。
“大师工坊”的创建正是杨宇睿建议落地的最好证明。张桥介绍,挂面村一共打造了11个“大师工坊”,工坊将与专业研发团队合作,模拟制作手工挂面的最佳温湿度,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筛选资质优、技艺好的挂面商户入驻。此外,工坊还会定期举行“非遗大师研习班”,吸引更多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学习制作手工挂面,让这项老技艺绽放新光芒。
看着“大师工坊”的创建,陈立亮对产业发展也更有信心了。他说,中江手工挂面的特点在于“手工”,生产的各个工序全靠手工完成,这也决定了不太可能批量生产。想要产业发展壮大,就需要更多人投身这一产业,而“大师工坊”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
老品牌擦亮新底色
在成都春熙路,中江建投集团精心打造的快闪盒子宛如一座美食宝藏屋,屋内四周墙壁上展示着“5518”中江手工挂面的发展历程和产品介绍,为游客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美食文化盛宴。
“‘5518’背后有着独特的含义,第一个‘5’就是生产中江手工挂面必须经过5次发酵,第二个‘5’是洁、白、柔、细、空五大特点,‘18’则是生产需要的18道工序。”走进快闪盒子,工作人员正向顾客介绍“5518”公共品牌。
中江挂面自古有名,清代诗人王朗山在《玉尺山人诗抄》中写道:“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不过在“中国挂面村”农文旅项目建设过程中,指挥部意识到,中江挂面虽有名,但缺乏一个辨识度高的公共品牌,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较弱。
“我当时提出要结合挂面村文化与产品特色,挖掘品牌自身内涵,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打造统一品牌,并对其进行个性化塑造。”杨宇睿说。
此前,中江县政协委员张志娟提交了《关于推进“中国挂面村”建设的建议》,呼吁打造中江挂面品牌,由运营公司统一设计和提供包装,并以“非遗”为核心,开发相关文创产品。
在觉慧村采访时,记者注意到陈立亮家生产的手工挂面包装统一为“‘罗大姐’手工挂面”。当初,陈立亮回村从事挂面生产不久,就意识到要提高产品影响力,打造品牌十分重要。
“我母亲姓罗,我就以母亲的形象为设计蓝本,在村里率先注册了‘罗大姐’手工挂面商标。”为了推广自己的品牌,陈立亮利用直播平台介绍中江手工挂面的历史、制作工艺、烹食方法,吸引了不少粉丝。他的直播间从最初几十人围观,发展到上万人同时在线观看。
在觉慧村老村,从事手工挂面生产的村民家门前几乎都挂上了“5518”招牌。张桥告诉记者,“5518”公共品牌将在核心区1平方公里内统一向面农提供原材料、统一收购面农成品挂面、统一销售“5518”产品提高面农收益,有效实现集体有收益、群众得利益。
看到村上集中打造了“5518”公共品牌,陈立亮并未觉得对自家“罗大姐”品牌是一个冲击。他认为,将两个品牌结合起来推广,能够进一步扩大中江手工挂面影响力。
老村庄焕发新活力
从陈立亮家的“罗大姐”挂面匠心体验店出发,一路向东,当脚下古朴的青石板路逐渐被崭新的沥青路面取代时,就来到觉慧村新村。这里也是“中国挂面村”农文旅项目的主体所在。放眼望去,黄墙黑瓦的屋舍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旁边;不远处的双溪田园百亩油菜和银丝桥风景秀丽、别具一格;田园小火车穿梭在大片大片的油菜之间;水上咖啡厅、精品民宿、美食集市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
“我们在新居结构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觉慧村农户挂面生产及销售的需求,二楼露台可供村民晒挂面使用,一楼为商铺,可进行挂面销售。”张桥向记者介绍道。
钟标建是觉慧村村民,多年来一直从事手工挂面生产。自打家里房屋拆迁后,他就一直盼着早日搬入新居,继续生产挂面。最近听说不久后要分新房,他时不时来到新村看看。“以前房子小,晾晒挂面受限,生产不了多少挂面,一年卖不了多少钱。现在新村建好了,有了好的生产环境,集中打造了‘5518’品牌,以后生意肯定能好。”钟标建说。
农文旅项目的建设,除了给手工挂面注入新活力,也给觉慧村发展带来新机遇。吃面、赏景、娱乐、购物、住宿……随着业态逐渐丰富,觉慧村将成为中江县乡村旅游一块新的“金字招牌”。自去年国庆试开园以来,该村共计接待游客55万余人次。
1月21日,觉慧村迎来了一件属于全村人的大事——村集体经济实现首次分红。袁海告诉记者,在打造农文旅项目时,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受益。
新村广场旁的慧心茶院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的一个范例。为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东北镇政府将村上的闲置资产打造成一个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茶院,其发展定位为“平民茶馆、村上经营、村民服务”。仅2025年春节假期,茶院就接待游客1.1万余人次,营收8万余元。
“我们一共成立了五大合作社,从2024年5月开始正式运营,在劳务、资产经营、农业种植等领域努力发展、持续拓展。”据觉慧村党支部书记尹华刚介绍,通过不到一年时间的经营发展,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200万元,首次分红金额16万元。
2月25日,连续阴雨天气后,觉慧村迎来了难得的好天气。陈立亮一家趁着阳光正好,抓紧生产挂面。明媚的阳光下,雪白的挂面犹如丝绦,在微风中荡漾。站在露台上,陈立亮真切地感受到:觉慧村的春天已经来了!
协商之花,在基层一线绽放
走进觉慧村新村,只见“面谈楼”3个大字格外醒目。何为“面谈楼”?采访得知,这里既是中江县政协打造的“有事来协商”阵地,也是“中国挂面村”农文旅项目落地的“政协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中有效发挥作用?中江县政协在推动“有事来协商”工作中成功打造“中江面谈”协商品牌。其中,“面”字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面对面”协商,即有事当面谈;二是“为‘面’而商”,即助推中江挂面产业发展。
2023年10月,“中国挂面村”农文旅项目全面开工;2024年10月1日,“挂面村”试开园。短短一年时间,觉慧村面貌焕然一新,新项目拔地而起。高效建设的背后是一个个难题的解决,一次次情绪的疏导,一场场矛盾的化解。当听到有关协商次数已超100时,记者在吃惊之余,也真切感受到政协协商在项目建设中发挥的有效作用。不难想象,共识正是在那一次次“面对面”交谈中达成,智慧正是在那一次次真诚对话中凝聚,最终绘就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
“中国挂面村”农文旅项目的成功落地,生动诠释了“中江面谈”协商品牌的丰富内涵,并将这张协商名片擦得更加亮丽。而“面谈楼”的成功打造,也为“挂面村”后续发展搭建起了智慧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