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文化“活”起来乡村治理“新”起来 ——中江县政协“有事来协商”平台助力基层治理

发布时间: 2025-09-05 点击数量: 作者: 来源:中江县政协

“周大娘,搞快,碉楼文化广场今天有演出,把孙孙带到一起去看。”邻居李大娘开心地邀约道。

在中江县永丰乡碉楼村,一座承载着明末历史记忆的邓家碉楼静静矗立。2023年,碉楼修复工程圆满完工,与之相伴的碉楼文化广场也顺利建成。如何让珍贵的碉楼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播,让碉楼文化广场充分利用起来,成为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组建碉楼文化演出队,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举措。

为了让组建的演出队更符合村民们的需求,永丰乡政协委员联络组、乡文化和旅游分管同志、村“两委”成员及驻村干部组成调研小组,深入村中摸排碉楼现有文化资源和村中艺术人才,经过调研小组研究讨论初步形成了《关于中江县永丰乡碉楼村文化资源挖掘与碉楼文化演出队组建可行性的调研报告》。

202311月,碉楼下一场围绕“成立碉楼文化演出队,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有事来协商”议事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县政协委员、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为碉楼文化演出队的成立出谋划策。

会上,召集人详细介绍了前期走访调研情况。紧接着,大家围绕“演出队演员要求”“资金问题如何解决”“节目内容”等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县政协委员钟雪根据走访调研中的所见所闻,建议演出队成员要在村里选拔有文艺基础的村民,同时建立表演人才培养机制,吸纳喜爱跳舞、唱歌的村民,通过培训提升表演能力,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

村民熊先生踊跃发言,要把碉楼历史故事融入节目中,比如明末修建碉楼的背景、过往的生活场景等,既能让外来观众感受碉楼的独特魅力,还能挖掘本村村民故事,弘扬正能量。

议事会成员刘刚则围绕资金问题建议,一方面向乡政府申请专项文化资金,另一方面发动村里的乡贤捐赠,同时也能通过演出获得赞助,确保演出队长期运转。

经过激烈讨论,最终达成共识:演员要优先选拔本村有文艺特长、热爱文化事业的村民,年龄不限;无基础但有参与热情的村民可通过基础培训加入,确保队伍兼具专业性与群众性。资金来源以乡级文化专项补助为主,辅以村集体资金支持、乡贤自愿捐赠。节目围绕碉楼历史文化、村民真实生活等,形式涵盖小品、歌舞、快板等,兼顾娱乐性与教育性。演出队要定期排练,每月2-3次,节假日在碉楼文化广场固定演出;建立节目审核机制,确保内容积极健康,符合乡村文化导向。

协商会后,永丰乡文化和旅游分管同志积极向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汇报争取资金支持,并联络本地乡贤,沟通捐赠和赞助事宜;村“两委”成员发布演员招募公告,组织报名筛选,协调排练场地;驻村干部与县政协委员牵头制定排练计划与节目审核标准;村民代表在村内宣传演出队动态,动员村民参与观看,收集群众对节目内容的建议。在大家的分工合作下,短短3个月时间,碉楼文化演出队在碉楼文化广场顺利演出了第一场村晚,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协商成果的落地转化,让碉楼文化演出队迅速从构想变为现实。演出队成立后,队员们深入挖掘身边的村民故事,将村民被诈骗经历、夏时辉见义勇为的事迹等改编成生动的小品,在节假日倾情上演,既丰富了村民的生活,又起到了良好的教育警示作用。目前,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村晚,举办端午、中秋等节日庆祝演出活动24场,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碉楼文化广场也得到充分利用,除了节假日的演出,仅今年夏天就为村民播放坝坝电影10余场。更值得一提的是,村里创立了抖音账号“碉楼故事”,讲述着村里的大事小情,让碉楼文化走出了乡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永丰乡政协工作分管同志幸威巍说,碉楼文化演出队的组建是“有事来协商”助力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文化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今后,将继续用好这一平台,聚焦群众需求精准发力,以小协商成就大幸福,为辖区村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