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几部广汉前贤著作 ——壬寅读书札记

发布时间: 2022-09-13 点击数量: 作者:尹帮斌 来源:

广汉张氏,是清代德阳一个著名的读书家族。这个家族祖孙三代,出了十个举人,数十个秀才。他们或儒,或吏,或师,留下了不少著作,为清代德阳本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声名远播川内。壬寅岁,笔者从网上购得广汉张氏的几部著述复印件,其中有乾隆甲寅年(1794)敦彝堂刻的张邦伸著《云栈纪程》,道光庚戌年(1850)青紫堂刻的张怀泗著《榴榆山馆诗钞》,中华书局影印、乾隆六十年(1795)张怀溎编辑的《四家诗选》。详阅之后,深感前贤桑梓情怀可钦,文化自觉精神可敬,值得学习传承与借鉴创新。

一、一部四川重要的地理学游记著作

——张邦伸和他的《云栈纪程》

张邦伸(1737—1803)作为汉州历史上留下著述最多的学者,其生平著作共有20部,192卷,分属经、史、集三部。其中,专著类12部147卷,撰辑类8部45卷。《云栈纪程》是他史部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据张邦伸手订年谱,乾隆四十六年(1781)初,张邦伸卸兰阳县事后,拟升郑州。但他绝意仕途,具文请辞。至六月,其母寿终固始县署,于是张邦伸各处交代完毕,送母亲灵柩至汉口上船,他则于十一月束装由西安归里。临行时,友人执手对他说,“吾历中州,见儒雅吏无如君者。君恬淡,想不作出山计,望自爱,以著述为己任。异日各以所成就相闻而已。”回川途中,张邦伸“连路查访山川形势及古人诗咏,辑《云栈纪程》。凡相沿审误考核,厘正成书八卷。”

书前小序,可知作者写作是书的缘由与方法:“云栈为秦蜀咽喉。山川险阻,昔人比之上青天、入石穴。然胜迹异闻,所在多有。《水经注》《名胜志》诸书,均有纪述。苐其卷帙,浩繁不便行笥。国初渔洋山人著《蜀道驿程记》及《陇蜀余闻》等集,士大夫往来是路者,多取资焉。余自秦返蜀,爰就所闻汇而集之,以便异日之卧游。且使履其地者,知为某山某水,遇目骋怀,可以忘登顿之苦,至诗文有关地志者,亦间附采列,为小注。其不知者从阙示慎也。”

从笔者手头的王著《蜀道驿程记》《陇蜀余闻》来看,其篇幅确实比《云栈纪程》少了许多。张邦伸作为蜀人,往返蜀道数次;又好读书,手中资料极多。因此,《云栈纪程》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学游记著作,他还是一部历史人文地理学著作,一部用地理文献记载与野外考察相结合,对前人错误进行“厘正”的地域文化代表作品。

《云栈纪程》起于乾隆辛丑年十月朔(即1781年的阴历10月1日,张邦伸《云谷年谱》记为11月),整个行程起点为西安,终点为成都,全程2000余里,共行25日,每日平均行80余里。张邦伸以日所系,共分八卷,分别为第一卷,自西安至武功(初一、初二日);第二卷,自武功至宝鸡(初三、初四日);第三卷,自宝鸡至褒城(初五至初十日);第四卷,自褒城至宁羌州(十一日至十三日);第五卷,自宁羌州至广元(十四日至十六日);第六卷,自广元至沉香铺(十七日至二十一日);第七卷,自沉香铺至汉州(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第八卷,自汉州至成都(二十五日)。

在书中,张邦伸比较详细的记录了古道沿线的府县驿铺、关隘津渡、山脉水系、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别是千余年来诗人墨客对古道的深情咏叹。

这里以第七卷所记罗江段(包括今绵阳市涪城区与德阳市旌阳区内各一段)为例。作者10月23日晨从绵阳皂角铺出发。其行程为皂角铺新店鸡鸣桥金山铺渡罗江企仙亭鹿头关林坎镇渡绵水孟家店,共行90余里,为我们勾勒了金牛古道在皂角铺至孟家店的清晰走向。其中作者记录过的沿途主要风物名胜有鸡鸣寺、罗江及其二源、潺亭与潺亭庙、万安驿、接王亭、企仙亭、鹿头山、庞士元墓、落凤坡、大霍山、罗真观、林坎镇、绵水、涌泉、孟家店等近20处。另外,作者还记录了鸡鸣桥的传说,唐明皇夜宿万安驿,鹿头山的由来,庞统卒葬鹿头山的史实,唐代高崇文大战鹿头关史实,罗真观的传说等,考证了罗江、绵水水系,绵竹故城遗址,收录了董新策、杜甫、陆游、王世贞、杨慎、彭端淑等著名诗人的诗作和德阳县令周际虞题林坎镇一道楼阁的楹联。抵孟家店,标志着此行最艰难的旅程结束。于是作者对自宝鸡入山以来一路所经历的山水关隘进行了统计,著名的有十水(渭、褒、沔、潜、嘉陵江、强、潼、涪、罗江、绵),八岭(煎茶、凤、柴关、马鞍、七盘、新开、黄荆、白卫),十五关(二里、石、画眉、青羊、虎头、界牌、武、鸡头、百牢、武丁、牢固、七盘、朝天、剑门、鹿头),三山(木寨、牛头、七曲),四坡(闵家、七里、五里、武连),三(观音、燕子、阴),三阁(龙门、飞仙、石柜)。作者最后发出感概说,“而凤岭、鸡头关、七盘关、龙门阁、朝天关、牛头山尤为险绝。李白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信非虚语也。

从某个角度来说,《云栈纪程》对古蜀道的历史文化广征博引、详尽考证,对于我们进行古蜀道文化研究、遗址保护,特别是四川、陕西进行的古蜀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张玉溪首提“林下四老”

——读《四家选集》小记

“林下四老”,指的是清中叶四位知名于世的诗人,分别是钱塘袁枚、丹徒王文治、阳湖赵翼、罗江李调元。笔者认为,这个提法最早见于清代广汉人张怀溎编著的《四家选集》,并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张怀溎,字玉溪,为李调元同年张邦伸之子,以才捷名于当时。李调元在《雨村诗话》中说他九岁即能诗,某日,塾师以“清风徐来”为题,命他属对。张怀溎即应声对道“明月正上”。塾师上句为《赤壁赋》中的成语,张怀溎下句为《琵琶赏荷》中的成语。塾师又出“树怜平仲绿”,张怀溎对“草爱寄奴青”。塾师对张邦伸说,“这个孩子今后一定会以诗知名”。一天,调元至张家,张邦伸在外,只看见玉溪在西园书馆。塾师对李调元说,这个孩子能对对子。当时正是春暖花开,李调元出对“雨过花争放”。张玉溪应声即对“春来鸟自鸣”。李调元大喜说,“鸣必惊人,非凡才也!”于是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玉溪。乾隆五十九年(1794),张怀溎中举,李调元亲自到广汉张邦伸家贺喜,并命随带戏班演戏三日。对于自己选的女婿,李调元十分赏识,写下了“怪兄颇有誉儿癖,似我方称择婿工”的诗句。翁婿之间,诗词唱和,其乐融融,可谓莫逆之交。

在李调元的影响下,张怀溎诗学得调元真传。李调元在《雨村诗话》中指出,“诗有三字诀,曰响、爽、朗。”在《四家选集.童山选集序》中,张怀溎对“三字诀”作了申发,认为“诗也者,风雅颂之遗也。然有三难焉:风而失于刻则浑之难,雅而失于晦则响之难,典而失于涩则爽之难。历观自古诗人,代有名手,然皆各得一体,若能三体俱备者,未之有也。”并对李调元的诗学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当今诗人伙矣!而能落笔浑然,兼之声调响爽如吾岳者,殆指未易屈也。玉溪髫年即好操觚,而于声调一门,尤加讲切。窃幸朝夕亲随撰杖,得以快领明诲,故能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由此可见张怀溎对李调元的师法与景仰。

乾隆末年(1795),引领诗坛的袁枚、王文治、赵翼、李调元均已进入迟暮。袁枚(1716—1798),年80岁;王文治(1730——1802),年66岁;赵翼(1727—1814),年69岁;李调元(1734—1803),年62岁。四人均已年老“乞归”(辞职还乡),悠游林下。       

张玉溪编选《四家选集》的初衷,是为自己选一个学诗的读本。在《四家选集.序》中,他首先表明自己对“性灵”诗旨的喜爱:“诗自三百篇后,开诗学一门。诗者,所以写人性灵也。”“性灵者,人之天趣也,人心之不同于面,性灵之不一,亦如其人各有我在,不相袭也”。然后说明选诗的用意:“我朝文教覃敷,诗学大盛。自鸿博诸前辈出宏章巨制,独冠千古而为海内所宗,尤以渔洋为坛主。然专取声色,刻意修饰,词虽好而性灵泯矣!予自束发授书,即于诗有天性之好,而求于近人诗家中,能以诗卷写其性灵,以神气露其天趣者。”

接下来,张玉溪清楚的说明了“林下四老”的由来及为什么选他们的诗以成集:“(今)首推近日‘林下四老’诗。四老者,皆乾隆进士,人称‘乾隆四子’,其一为钱塘袁子才先生,讳枚,字简斋,己未庶常,散馆,改授江南沭阳令,调江南乞归,卜居金陵之随园以终老。其一为丹徒王梦楼先生,讳文治,字禹卿,庚辰探花,授编修,升侍读,出守临安,降调归,即不出山,留心禅理。其一为阳湖赵云松先生,讳翼,字瓯北,辛巳由编修出守镇安,官至贵西道乞归。其一为绵州李雨村先生,讳调元,字羹堂,癸未庶常,散馆,改吏部主事,升员外,提学广东,官通永道,乞归。四老惟子才寿最高,八十;梦楼、云松亦七十余;雨村亦六十余。此四老皆又由太史至外任,且现居林下,而其诗皆以性灵为主,又善用典以写其天趣者也。余读其稿而爱之,因选其十之一二,名曰《林下四家选集》。”

按照李调元《童山自记》的记载,《四家选集》刻成于嘉庆二年(1797),时“林下四老”仍健在。李调元为这个选本写了序,并收入《函海》。199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四家选集》(及其他三种)影印本。

张玉溪按自己对“性灵”诗的理解,选辑时人诗作,汇为29卷的《四家选集》(其中袁枚《小仓选集》8卷,王文治《梦楼选集》4卷,赵翼《瓯北选集》5卷,李调元《童山选集》12卷)。我们姑且不论四家与性灵诗歌的关系远近,也不论选集中四位诗人诗歌选入的数量、比例是否适当,单就张怀溎整理时人著作的文化自觉精神,就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了。

 

三、张怀泗和他的《榴榆山馆诗钞》

张怀泗《榴榆山馆诗钞》六卷(另补遗一卷),展读之后,感概良多。是书对于我们研究清代中晚期德阳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大有助益,个人觉得很有必要向读者作一些介绍。

张怀泗(1757—1840),曾祖父名张奇唐,与张邦伸的祖父张奇瑞是兄弟俩。张怀泗的的父亲张邦纬精通医术,生三子,怀泗、怀溥、怀浩。张怀泗于乾隆己亥(1779)年中举,先后外任怀来、顺义、宛平知县,四十余岁乞归,回到广汉北外斑竹园旧宅。归乡后,以经史授生徒,主持讲道书院三十六年。约六十岁时,筑榴榆山馆自娱。“先生不以诗鸣者也”,“壮岁宦游随作随失”(其弟张怀溥语),因此我们看到的这个集子,起于嘉庆十六年(1811),收录的基本是诗人晚年的作品。

集前有两序,一为吴县蔡学海序,一为其弟张怀溥序。蔡序说明张氏诗作的风格,并对其诗以极高的评价:“见其根底渊源,众长兼擅。其七古、七律,豪迈流宕,尤得昌黎、眉山之腴,真传作也。夫诗以抒性情自鸣天籁,然非多读书则无笔,非多阅历则无题。先生才气充溢,书卷富罗,生山水最奇之邦,官辇毂华耀之地,跋涉秦晋燕赵,交游贤士大夫,磊落胸襟,超越流辈。”张怀溥序则说明诗集付梓的缘由:“先生所历,忧患之日多,而噍杀之音少。壮岁宦游,随作随失。晚与士大夫相唱和,及与弟辈论史,家庭课子弟,稍稍存集,得若干首。溥屡劝梓,屡辞。顾溥之诗,先生所成就者也,而转不自存。其意有余于诗者乎!”

《榴榆山馆诗钞》值得注意的有三个方面。一是诗人对德阳境内及周边风景名胜的书写,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料。其中有《同夏养泉张星垣访汉张从事任墓》《过什邡游罗汉寺,适陈十汝山暨其宗人某学博先在,用家弟雨山题壁旧韵》《也武侯祠次壁韵》《省友人墓登何家山最高顶,望罗汉岩、李八百洞、三觉寺诸胜》《宿宝光寺寻佛德长老用少陵重过何氏韵》《出德阳东郭晚眺》《雨抵汉州》《出西郊渡雁江作》《过连山普通寺》《雨后由西郊至龙居寺》《涌泉》《蓥华山》《汉州》《鹿头关》《庞靖侯祠》等。二是诗人对清代中晚期德阳风物民俗的记录。其中如《人日立春丙子》《扫除》《岁暮,雨山蓄酒一甕,淡巴姑三石,为偷儿窃去,并及米肉诸事。计今年两次遭此耗散,以诗慰之》《秧针》《柳丝》《月蚀》《日晕》《河煤》《雏羊》《大理石》《卜肆人》《腌菜缸》《门神》《送灶神词》等。三是诗人以诗的形式,写下的大量读后感,其中多有创见。其中有《书庞士元传后》《读韩子》《读项羽本纪》《题洛神赋后》《读明史有感》《读封禅书》《读平准书》《读南宋书题后》《读徐庶小传》《读禹贡》等。

《榴榆山馆诗钞》的写作年代距今仅200年左右,其中折射的是封建社会末期中国士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状况。从某个角度来看,张怀泗的《榴榆山馆诗钞》可以作为研究德阳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是他留给德阳人民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张怀泗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蔡学海说他“晚岁亦喜作书,云烟濡染,刚健婀娜,得者珍之。”

晚清著名红学家,诗人孙桐生在《国朝全蜀诗钞》中也说到他的书法:“先生善擘窠书,神似苏黄。晚年卖字以自给。与先君子为纪群交,长签短幅来往无间。家藏手迹甚多,燹后俱无一存。”如今,在张怀泗的家乡广汉,还珍藏着他的几幅墨迹。罗江宝镜寺山门门额“秀挹群峰”的隶书大字,也是张怀泗的作品。

                              (德阳市政协委员尹帮斌)